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

新界沙田石門安睦里6號

秉承香港浸會大學的教育使命,我們以基督愛人樹己的精神為基礎,致力為學生提供優質教育,結合中西文化,發展學生潛質,陶冶情操,明辨是非,貢獻社稷,實踐「全人為本、學子為先」的教育理念。

Primary School Profile

學校資料

校監/學校管理委員會主席 傅浩堅教授
校長 陳偉佳博士
資助種類 直接資助計劃
授課時間 全日
學生性別 男女
教學語言 英文
辦學團體 香港浸會大學
宗教 基督教
創校年份 2006
校訓 敏求篤信 明辨力行
學校佔地面積 約 12,000 平方米

一條龍 / 直屬 / 聯繫中學

學校全年收費

學費 "$40960 (分10期繳交)"
堂費 -
家長教師會會費 "$100"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 -
其他收費 -

教師資料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
全校教師總人數 82
學歷及專業培訓 (佔全校教師人數%)
教育文憑 79%
學士 100%
碩士、博士或以上 49%
特殊教育培訓 13%
年資 (佔全校教師人數%)
0-4年 48%
5-9年 19%
10年或以上 33%

班級結構

小一班數 5
小二班數 5
小三班數 5
小四班數 5
小五班數 5
小六班數 5
總數 30

學校設施

課室數目 30
禮堂數目 1
操場數目 2
圖書館數目 1
特別室 科創學習中心、校園廣播電視台、視覺藝術中心、表演藝術中心、科學實驗室、舞蹈室、演講廳及圖書學習中心
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設施 斜道、暢通易達升降機、暢通易達洗手間及觸覺引路帶。
其他 室內體育館、體適能中心、田徑跑道、攀石牆、露天劇場、空中花園、約書亞堂及瀕危物種博物館。

教學模式

班級教學模式 為照顧學生個別學習需要,本校在中文、英文及數學科推行小組學習。
班級結構備註 小學部與中學部共用同一校舍。小學部學生可享用中學部的設施。
全年全科測驗次數 0
全年全科考試次數 2
多元學習評估 透過發展性及持續性評估,範圍包括習作、個人專題研習、課堂表現、服務及品德等評分。二年級至六年級學生每學年進行兩次學期終結評估,以總結學生在該學習階段的學業成就。
分班安排 按混合能力分班,中文、英文及數學以學科表現分組。

Secondary School Profile

校監/學校管理委員會主席 傅浩堅教授 BBS, MH, JP
校長 陳偉佳博士 MH
資助種類 直接資助計劃
授課時間 全日
學生性別 男女
辦學團體 香港浸會大學
宗教 基督教
創校年份 2006
校訓 敏求篤信 明辨力行
學校佔地面積 約 12,000 平方米

中一 "$42430"
中二 "$42430"
中三 "$42430"
中四 "$42430"
中五 "$42430"
中六 "$42430"
家長教師會會費(年費) "$100"
學生會會費 -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 -
其他收費 0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
全校教師總人數 101
學歷及專業培訓 (佔全校教師人數%)
教育文憑 84%
學士 0%
碩士、博士或以上 65%
特殊教育培訓 22%
年資 (佔全校教師人數%)
0-4年 39%
5-9年 13%
10年或以上 48%

中一班數 5
中二班數 5
中三班數 5
中四班數 5
中五班數 5
中六班數 5

中一至中三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中國語文(以普通話教授),中國歷史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數學,綜合人文學科,綜合科學,資訊及電腦素養,基本商業(只提供予中三學生),音樂,視覺藝術,體育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人文素質(以粵語或英語教授),法文/德文/日文/西班牙文
中四至中六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新高中課程:中國語文(以普通話或粵語教授),中國歷史;英國普通教育文憑高級程度課程:中國語文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新高中課程:英國語文,數學(包括延伸部分M1及M2),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英國文學,經濟,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資訊及通訊科技,音樂,視覺藝術,體育;英國普通教育文憑高級程度課程:物理,化學,生物,商業概論,會計,經濟,數學,英國語文,地理,藝術與設計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新高中課程: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以粵語或英語教授)

語文政策 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中國語文科目則以普通話教授。
學習和教學策略 強調多元智能發展,並以培育21世紀人才為目標,除德智體群美五育外,更加入靈育培養。鞏固3能(英文、中文及資訊科技),以人文素質教育作為全人教育基礎,使課程更均衡,訓練學生品德操守兼具進取精神,營造一個可持續的學習型校園。重點如下:<br>1. 設有學術發展委員會,定時檢視及評估現時的課程,因應學校的關注事項、學生需要及教育趨勢釐定學校的正規及非正規課程。<br>2. 配合教育局的課程指引,亦參照國內外的課程模式,針對學生、學校和社會的需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達致終身學習的目標。<br>3. 各學科成立品質圈,定期檢討學生進度與教學策略,並實施同儕觀課,以提升老師的專業質素。<br>4. 資訊及電腦素養科旨在訓練學生掌握資訊科技的應用,同時將資訊科技發展為一種學習工具,因此在設計教學活動時特別注重引入互動元素,以協助學生發展溝通和協作能力,及應用從不同學科所學到的技能。<br>5. 中一至中三學生於學期末考試後需參與專題研習活動,以培養廿一世紀所需的共通能力。<br>6. 廣泛推行「自攜裝置計劃」,藉此促進流動學習及自主學習。
校本課程 1. 選修科目:2X及3X。 生物,化學,物理,中國歷史,經濟,地理,歷史,英國文學,BAFS,資訊及通訊科技,音樂,視藝,體育。<br>2. 課程重點:本校強調兩文三語訓練,英文科鼓勵學生在高中階段應考IELTS。中文科則鼓勵學生於初中階段應考普通話水平測試GAPSK,確保學生的語文及聽講能力與應用。本校在中五及中六年級提供英國普通教育文憑高級程度課程。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1. 於中國語文、英國語文及數學科進行分組授課,減低每組學生人數,讓學生獲得更多照顧,並按學生能力配合適當的教學策略與教材。<br>2. 亦會安排學術及非學術的增潤課程及特別訓練予有需要的學生。<br>3. 學校設立專責小組以協調各部門支援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br>4. 設有兩名駐校社工及全職教育心理學家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專業支援。
模式融合教育 1. 成立工作小組以提供額外支援予有特殊學習需要或非本地背景的學生。<br>2. 定期舉辦活動例如講座和參觀以增進學生對不同能力或背景之人士的認識及尊重。<br>3. 定期舉辦專業發展活動以增進教師對不同能力或背景之學生的認識及處理技巧。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舉辦共融校園活動;增聘人員及/或增購翻譯/傳譯服務以促進與家長的溝通;及本校部分年級全面(即所有班別/組別)實施普教中,按需要提供額外支援(例如抽離/小組學習、拼音教材等)。
家校合作 1. 學校十分重視家校合作,已成立家長教師會,增進家長與老師之間的關係。<br>2. 學校設有專為家長而設的電郵收發機制。<br>3. 每年為家長提供多元化而有系統的家長教育課程。
校風 1. 學生發展組策劃、協調及評估學生個人成長需要、社交發展及品德教育的活動及支援。<br>2. 註冊護士、教育心理學家、學生輔導員及兩名社工,全面照顧學生的生理、心理及社交發展。<br>3. 學生管理與支援組及學生輔導組携手管理學生的紀律及建立關愛校園。<br>4. 於正規課程加入德育及公民教育的元素,培育學生的品格、價值觀及個人素養。
學校發展計劃 1. 一條龍模式建構學習及個人成長;<br>2. 培育擁有世界視野及正向思維的終生學習者;<br>3. 優化學習環境以支援學生的全人發展;<br>4. 促進教師的專業能力及凝聚力。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1. 注重教師的持續專業發展,定期舉辦多種類型的教師專業發展活動。<br>2. 積極推廣集體備課及觀課活動。<br>3. 開發網上自學平台,提升教師的教學專業知識及技能。
全方位學習 著重學生的多元智能發展,舉辦不同的聯課活動,包括音樂、戲劇、舞蹈、體育、視覺藝術、制服團體及社會服務。每年均會舉辦研習周,安排同學到本地及海外不同地區交流及作遊歷學習,以深化學生的學習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