嗇色園主辦可譽中學暨可譽小學
嗇色園主辦可譽中學暨可譽小學

新界東涌健東路4–6號

嗇色園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為辦學方針,並以「普濟勸善」為校訓,透過儒、釋、道三教要義,教導學生修養品德,發揚樂善好施、服務社會的精神。重視學生五育的發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並具自學的習慣及終身學習的態度。

Primary School Profile

學校資料

校監/學校管理委員會主席 盧燊河先生
校長 梁惠芳女士
資助種類 資助
授課時間 全日
學生性別 男女
教學語言 中文
辦學團體 嗇色園
宗教 儒、釋、道
創校年份 1997
校訓 普濟勸善
學校佔地面積 約 11,148 平方米

一條龍 / 直屬 / 聯繫中學

學校全年收費

學費 -
堂費 -
家長教師會會費 "$30"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 -
其他收費 -

教師資料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45
全校教師總人數 48
學歷及專業培訓 (佔全校教師人數%)
教育文憑 77%
學士 100%
碩士、博士或以上 38%
特殊教育培訓 19%
年資 (佔全校教師人數%)
0-4年 56%
5-9年 15%
10年或以上 29%

班級結構

小一班數 3
小二班數 3
小三班數 3
小四班數 5
小五班數 5
小六班數 5
總數 24

學校設施

課室數目 30
禮堂數目 1
操場數目 4
圖書館數目 2
特別室 STEMaker Room、生物科技教研室、數碼圖書館、多媒體學習室、學生活動中心、舞蹈室、演講廳。
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設施 斜道、暢通易達升降機及暢通易達洗手間。
其他 射箭高球兩用場、生物科技流動實驗室、校園電視台直播室、自然教育徑、蝴蝶園、溫室、攀石牆、健身室。

教學模式

班級教學模式 小學進行小班教學,部分科目按學生能力作分組及分層學習。小五、小六課程加入自主教學元素,提升學生自學能力,培養自我完善的態度。為非華語學生提供銜接課程及功課輔導等支援。
班級結構備註 中文科推行「普教中分流」政策,除普教中班別外,還設立廣教中及非華語班別,以照顧學習多樣性。常識科課程加強思維訓練、科學探究及生物科技教育元素,並於小五小六兩級進行主題式探究課程,從實踐中發展共通能力。
全年全科測驗次數 2
全年全科考試次數 2
多元學習評估 持續性評估:著重學生的學習進程,以學生日常課堂、家課、專題研習等表現作評估,好讓老師及早針對學習難點回饋學生。小一二不設考試,以讓學生能盡早適應新環境,同時提供良好條件提升其學習動機,促進學習。
分班安排 按學生的能力及特質平均分配,並透過小組方式提升合作及創造的能力,達致協同學習的果效。

Secondary School Profile

校監/學校管理委員會主席 盧燊河先生
校長 麥敏潮校長
資助種類 資助
授課時間 全日
學生性別 男女
辦學團體 嗇色園
宗教 儒、釋、道
創校年份 1997
校訓 普濟勸善
學校佔地面積 約 11,148 平方米

中一 -
中二 -
中三 -
中四 -
中五 -
中六 -
家長教師會會費(年費) "$30"
學生會會費 -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 -
其他收費 0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60
全校教師總人數 69
學歷及專業培訓 (佔全校教師人數%)
教育文憑 87%
學士 0%
碩士、博士或以上 38%
特殊教育培訓 30%
年資 (佔全校教師人數%)
0-4年 38%
5-9年 7%
10年或以上 55%

中一班數 4
中二班數 4
中三班數 4
中四班數 4
中五班數 4
中六班數 4

中一至中三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中國語文、普通話、生活與社會*、地理*、歷史*、中國歷史、科技與生活、科學*、電腦與科技(中三)、體育、音樂、視覺藝術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數學、電腦與科技(中一及中二)
中四至中六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中國語文、中國歷史、科技與生活、旅遊與款待、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體育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數學、公民與社會發展、物理、化學、生物、經濟、歷史、地理、資訊及通訊科技

語文政策 致力發展學生兩文三語的能力:<br>1. 學校於每週均設英語日、製作英語故事節目、特別節日慶祝活動等,營造豐富的語文學習環境,讓同學在協作學習下提昇英語能力。同學在日常活動間,處處接觸英語(English Everywhere),英語能力逐漸提昇。<br>2. 由外籍英語老師任教大部份班級的會話課程。<br>3. 初中部份班級之數學、電腦與科技,均以英語授課。其他科目則推行英語教學延展活動,包括以英語教授部份單元、加強鍛鍊學生英語句式及詞彙運用、課外延伸英語教學活動等。
學習和教學策略 1. 我們因應學生不同階段的心智發展或程度而因材施教;設計以學生為本及循序漸進的學習模式,讓學習更具彈性。<br>2. 注重學生求知好問精神的培養、邏輯思維及運算能力的訓練,使學生能吸收既專且博的知識。<br>3. 於高小至初中推行自主學習計劃,讓同學掌握自學的能力及培養自學的習慣。<br>4. 除了以測驗及考試作評核外,學校亦會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而進行持續性的評估。<br>5. 編排每節課為40分鐘,為學生提供互動性強及多元化的學習活動。<br>6. 配合教育改革與學生的能力及需要,於初中發展校本課程,讓學生及早熟習新高中課程的學習方式及評估模式。<br>7. 為培養學生的個人閱讀興趣,學校推行閱讀獎勵計劃,鼓勵同學參與各式網上閱讀計劃,並定期推介優質讀物,以營造閱讀文化。
校本課程 1. 選修科目:3X。 生物、化學、物理、經濟、地理、中史、歷史、體育、旅遊與款待、視覺藝術、資訊及通訊科技、健管及科技與生活。<br>2. 課程重點:於初中推行多個校本課程,提昇學生學習興趣,包括價值觀教育課、STEM研習課、生活與社會科、電腦與科技科。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為照顧學生學習多樣性,本校採用分班小組及協作教學等模式。中一級部份科目(中、英、數、科)會使用分層課業,因應學生的能力剪裁合適的教材,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效地學習。
模式融合教育 本校設有學生支援組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適切的支援,以融入主流學校的校園生活及協助學生發展個人潛能。學生支援小組主要成員包括副校長、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師、中文科老師、英文科老師、數理科老師、駐校輔導員、駐校社工、教育心理學家及教學助理等。教師層面方面,為加強班主任了解個別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及為他們安排適切的支援和輔導,支援小組與班主任會定期交流有關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商討支援措施。本校亦積極鼓勵教師報讀融合教育相關的課程,以提升整體教師於特殊教育範疇的專業能力。整體學生層面方面,為及早識別學生的特殊教育需要,本組於每年開學初期為新生進行中文讀寫測試。另外,為加強支援個別學生的特殊學習需要,本校靈活運用「學習支援津貼」,增聘額外支援人員或購買專業支援服務以推行各種不同的訓練課程及小組活動,如言語治療等。<br>家長方面,本校重視家校合作,除建立恆常溝通機制,亦舉辦家長講座或為學生進行個別會議,收集家長意見,共同支援學生的學習和成長。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舉辦共融校園活動;及增聘人員及/或增購翻譯/傳譯服務以促進與家長的溝通。
家校合作 透過家長教師會活動,增加家校溝通;設家長義工、家長校董等,讓家校同心發展校務。
校風 我們重視學生德育的發展,致力培養學生堅忍自律的精神,教導學生尊重別人、勤奮向學及愛護校園,以建立融洽有序的校園文化。大哥哥大姊姊計劃、領袖生計劃等活動,協助學生認識自我、發展潛能、建立正面積極的人生態度,使學生能成為自重自愛的年青人。此外,全校各級均設立品質圈,結合同級班主任的力量,給予該級學生全面的照顧。
學校發展計劃 致力培養學生的自尊感、自信心;提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學習成效。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鼓勵教師專業發展,設同儕觀課、新入職老師輔導、教學經驗交流等。
全方位學習 全方位學習(包括通過各學習領域、課外活動、聯課活動等,提供五種基要學習經歷)<br>強調組織走出課室的體驗學習活動,豐富學生於「智能發展、德育及公民教育、社會服務、體藝發展、與工作有關經驗」的學習經驗,如英語戲劇、閱讀會、科研興趣班、水耕園藝、義工服務、領袖團隊、朋輩輔導、醫療輔助隊、童軍、步操管樂團、護旗隊、少年警訊學校支會、中樂團、合唱團、手鐘隊、舞蹈組、啦啦隊、籃足排隊、健球隊、射箭隊、田徑隊、汽球藝術,海外文化交流等,促進學生全人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