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鳴遠中學
天主教鳴遠中學

本校秉持基督的博愛精神,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使學生通過認識自己及體驗現實的生活,從而達成做人的使命;並在德、智、體、群、美和靈育得到均衡發展。

Secondary School Profile

校監/學校管理委員會主席 狄和詩神父
校長 周黎明博士
資助種類 資助
授課時間 全日
學生性別 男女
辦學團體 聖母聖心會
宗教 天主教
創校年份 1950
校訓 禮義廉恥
學校佔地面積 約 4,628 平方米

中一 -
中二 -
中三 -
中四 -
中五 -
中六 -
家長教師會會費(年費) "$80"
學生會會費 -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 $360(中一至中五);$180(中六);社費$10
其他收費 0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42
全校教師總人數 44
學歷及專業培訓 (佔全校教師人數%)
教育文憑 93%
學士 0%
碩士、博士或以上 60%
特殊教育培訓 45%
年資 (佔全校教師人數%)
0-4年 12%
5-9年 17%
10年或以上 71%

中一班數 2
中二班數 2
中三班數 3
中四班數 3
中五班數 3
中六班數 3

中一至中三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中國語文、數學、綜合科學、生活與社會、中史、地理、宗教倫理、家政、普通電腦、基本設計、普通話、視覺藝術、音樂、體育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
中四至中六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中國語文、數學、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經濟、地理、中史、物理、化學、生物、資訊及通訊科技、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旅遊與款待、視覺藝術(中學文憑)、數學延伸單元二、宗教倫理、體育、導修課(中國語文、數學)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導修課(英國語文)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

語文政策 學校致力培養學生具備「兩文三語、中英兼擅」的能力,會透過推行多元化教學及聯課活動,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和運用英語和普通話。英語方面有辯論比賽、English Speaking Stage、英語早會及午間英語活動等,而普通話方面則透過與內地及台灣交流考察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堂外實踐,並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朗誦、辯論及演講比賽。
學習和教學策略 1)提升學習成效:延伸課為中五、中六補課以提升成績。;2)推動E-learning,透過資訊科技推行互動式學習;又發展浸入式仿真學習環境VR Cave,讓學生在互動的體驗中掌握各種知識原理。;3)為新抵港學童開設英語補習班,並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同學訂立個別學習計劃。;4)配合優化高中核心科目,學校在中四、五及六設立語文增潤課,提升學生語文能力,學習技巧。;5)加強對中五、六學生的支援,舉辦中五、六級飛躍行動計劃,介紹考試及時間管理技巧。;6)舉辦「鳴遠教室」公開課,讓校外人士與本校老師觀摩交流,提升學與教效能。;7)學校特別為中六奮發精進的學生,設定拔尖組分組教學及星期六補課時段。
校本課程 1. 選修科目:2X。 請參考「開設科目」部分;亦可選修應用學習科或數延Ⅱ作為第3選修科。<br>2. 課程重點: <br>1)初中著重多元學習,以照顧學生不同能力和興趣。2)推動課後延伸課,提升學習效能。3)中四開設校本應用學習課程。4)各級推行拔尖補底工作,照顧不同學生學習成長需要。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1)提升英語能力:a. 裁剪課程並強調小班教學和分組上課,照顧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b. 延伸課設拔尖課程。c. 設英語迎新月和課外英語活動創造語境;<br>2)學生支援工作:a. 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專職人員及外購專業服務,以照顧不同學生成長需要。b. 提供學習小組支援有特別學習需要的學生。c. 為部份同學設計「個別學習計劃」。<br>3)新來港學童支援:a. 學習支援:在課後為學生提供英語及粵語課程。b. 成長支援:舉辦迎新活動、親子活動、探訪社區及個人成長課程。
模式融合教育 學生支援組會為讀寫障礙學生提供課後支援,如語文提升小組、一對二補習等。在初中推動協作教學,利用合作學習和差異工作紙,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適切的照顧。在一般課堂,則加強照顧學習差異,亦提供測考及家課調適,讓有需要的學生循序學習。<br>同時為言語障礙的學生安排語言治療服務,為過度活躍症、自閉症學生舉辦不同的多元智能、功能性小組。本校參加醫教社同心協作計劃,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提供適切的支援服務。學校外購「輔導心理學家服務」、「家庭治療」,預防及治療本校有精神健康需要之學生。學校又善用有特殊教育需要非華語學生支援津貼及加強支援非華語學生的中文學與教的津貼,用以協助教師設計活動及購買教材,購買翻譯服務以加強與其家長的溝通及幫助非華語學生有效學習中文。本組與升學及擇業輔導組合作安排學生於暑假到職場實習。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舉辦共融校園活動;及增聘人員及/或增購翻譯/傳譯服務以促進與家長的溝通。
家校合作 本校積極推動家校合作,家長和教師們互相交流和學習;藉着加强家長之間的聯繫,分享經驗,協助同學健康地成長。家長透過和學校商討有關教育事務,合力改善同學的福利,提昇教育質素,讓同學在德、智、體、群、美、靈均有良好的發展。家長代表透過選舉加入法團校董會,並參與監管校簿、校服、校車服務及食物部的服務質素。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不斷改革的教育制度,家校合作對學生的成長更為重要。家教會積極推動家長教育工作,多次舉辦家長教育活動系列,邀請專家講者主講專題講座及工作坊,交流培育子女的心得,參與人數連年上升。家教會亦積極推動聯誼活動,如秋季大旅行、興趣小組、盆菜宴、新春團拜及追月燒烤晚會等,促進家長間之聯繫,分享經驗,共同陪伴同學成長。同時鼓勵義工服務,經常支援學校活動,如陸運會及家長日,也積極參與社區服務。
校風 秉承雷鳴遠神父格言:「全犧牲,真愛人,常喜樂」,老師一直以有教無類的關愛精神,照顧學生的需要。學校重視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以全校參與模式推行訓輔工作,培養學生具備良好儀容、自自信及豐富學識,學生在各方面,常獲讚賞。面對反覆疫情,學校常舉辦多元成長活動,以助學生適應校園學習生活,舒緩疫情帶來的壓力:今學年學校主題為「生命」,因此學校會通過不同類型講座、公民教育、生命教育等活動幫助學生建立正確價值觀。同時,每學年的好學生獎勵計劃、勤學獎勵計劃、才藝大獎及義工服務獎勵計劃,均對學生傑出的表現予以肯定。本校亦注重學生多元能力的發展,推行「一生一服務」和「一生一體藝」計劃。本校設有學生會、四社制、領袖生隊,讓同學發揮領導潛能。
學校發展計劃 學校配合四核心科目優化政策,調適教學內容及教學策略以照顧學生不同學習能力,鞏固其學習基礎,提升學業表現,另開設尖子學生培育計劃,在各級進行拔尖工作。同時學校利用IT改善學與教,推行e-learning及發展STEAM教育,培育學生自主學習,提升學習技巧。另推動廣泛閱讀計劃,提升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此外,著力協助初中學生擴闊視野,訂立志向,而高中學生則協助他們認識前路及裝備自己。學校每年以不同價值觀,如「家庭」作為本學年培育主題,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透過服務學習、制服團隊及香港青年獎勵計劃等,讓學生發揮潛能,加強領袖人才培訓,提升學生的自信及正面形象。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本校一向著重教師的專業成長及發展。每年均鼓勵老師配合學校的發展及需要持續進修,在不同的領域及範疇裝備自己,提升教學效能。學校秉持對每位學生個別關顧的信念,故本校老師積極參與「照顧不同學習需要」課程,並邀請教育心理學家為老師主持工作坊。學校每年均定期舉辦教師研習日、專業發展研討會;亦積極與校外聯繫,舉辦不同主題的活動,如參與將軍澳警區警民關係組主持的「危機處理工作坊」;近年更積極推動聯校講座:於本校舉辦「聖母聖心會聯校教師發展日---校園法律講座」增強同工之間的專業交流,凝聚互相協作氣氛。學校亦關注新老師的培育及成長,特別設有「新老師伙伴計劃」,由資深老師負責協助新入職老師適應教學環境。
全方位學習 推行三多策略:多體驗,多挑戰,多快樂,配合自主、自律、自信的學習環境,從而強化學生核心價值觀及培養堅毅精神。於延伸課時段設立約40多項課外活動小組及學會,重點發展項目包括STEM人工智能(飛機、機械車、VR)、綠色科技(魚菜共生、太陽能發電)、體藝(籃球、羽毛球、乒乓球、閃避球、滑板、爵士舞、戲劇、二次元繪畫、銀樂隊)、中國文化(螢光龍隊、旗隊及舞獅隊)、生涯規劃(美容美甲、韓文)及宗教(天主教同學會)等,藉此啟發潛能,學習與人相處,培養堅毅不屈的精神。本校學生會、四社或學會幹事亦經常舉辦多元化活動或比賽,讓學生從經歷中學習不同的共通能力。學校又積極鼓勵學生參加「香港青年獎勵計劃」、「香港紅十字會青年團」及「香港海事青年團」等服務團隊,本校更在初中推行「一人一崗位」計劃,從而培養學生的服務精神,親身感受「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