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本校語文政策是以學生為本、以達致「兩文三語,中英兼擅」為目標,校本語文策略為「母語教學,學好英語」,母語教學使學生更容易掌握學科知識,故除英文科用英語授課外,中一至中六實行母語教學。此外學校整合現有的資源及措施,制定全面及連貫的計劃,創設語文學習環境,致力提升學生對英國語文的興趣和動機。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本校根據教育局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因應學校的背景、社會的轉變發展切合學生需要的校本課程。本校著重培養初中學生的語文能力,為他們升讀高中奠定基礎,協助他們解決學習困難。採用小班、以能力分班教學,在課程上作適量的調適。在課堂利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資訊科技及分組等去提升學生的參與,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2X。 提供11個選修科目及20個應用學習課程讓學生選修。<br>2. 課程重點:為提升學與教的效能,中文、英文、數學、生物及經濟曾與香港中文大學「優質學校改進計劃」合作攜手優化學科的校本課程及教學資源。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學校採用小班教學,並按學生能力分班,以照顧學生的多樣性。學校更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同學聘請專職教學助理,隨堂協助學生學習,並成功申請言語治療師、教育心理學家、輔導員,表達藝術治療師及臨床心理學家各一名,以切合學生的不同需要。課後亦為不同能力的同學度身安排不同程度的拔尖保底班和多元化興趣小組,以照顧學生個別差異。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採用「全校參與」模式推行融合教育,成立學生支援組(成員包括:副校長、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師、主科任教老師、教學助理等)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並安排教師報讀融合教育相關的課程,以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本校靈活運用「學習支援津貼」及其他校內資源,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支援,包括聘請融合教育導師及融合教育助理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支援,同時,外購言語治療及自閉症學生支援服務,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訓練。我們亦透過課程設計、多元化教學策略、優化分層課業、功課及測考調適等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提升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習成效。為及早識別學生的特殊教育需要,本校於中一上學期測考後會為成績偏低的學生進行讀寫及語言測試。本校亦與教育局及校本教育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士緊密協作,定期進行個別會議及學生評估,並邀請家長參與會議及工作坊,共同為學生制定個別學習計劃,定期檢視計劃成效,讓家長掌握有效照顧及教導子女的技巧。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按學生程度提供課後中文學習班、情緒管理及特別學習班,因應學生需要,度身設計相應活動,協助學生面對校內及校外考試。 |
家校合作 |
校方及「家長教師會」積極舉辦不同類型的家校活動,包括中一新生家長迎新日、中一家長夜、小組興趣班、家長早餐會、家長觀課、親子盆菜宴、親子一日遊、開放日、家長日、座談會、懇親日等活動,以加強家校交流溝通及協作關係;此外,「法團校董會」亦有家長校董,家長意見能獲得充份反映。 |
校風 |
校風淳樸,學生能遵從教師教導,積極學習,師生關係融洽。校方藉各種不同的獎勵計劃,肯定學生的良好行為,用愛心陪伴他們成長。此外,學校更透過不同類型的課外活動及社區活動,加強學生的責任感及公民意識。本校有兩位駐校社工、一位訓輔助理,照顧學生的需要。此外,學校成立學習支援小組、聘請兩名融合教育助理,並成功申請言語治療師、教育心理學家、輔導員及臨床心理學家各一名,提供全面學習及個人成長輔導支援給有特殊學習困難之學生,並透過快樂大使計劃、家訪、教師融合教育培訓及學生講座等活動,推行「全校參與訓輔模式」,提升校園共融文化。 |
學校發展計劃 |
1. 加強照顧學習差異,以提升學與教效能。<br>2. 深化及鞏固正面校園文化,展現學生潛能。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學校為每位教師特設進修津貼,鼓勵他們積極參加與教學相關的課程、研討會、工作坊等專業發展活動;並配合關注事項;學生及教師需要,舉辦適切的教師成長活動,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
全方位學習 |
中文學會、普通話電台、英文電台、英文學會、數學學會、普通話學會、資訊科技學會、科學學會、魚菜共生、人文學會、視覺藝術學會、創意機械人、閱讀小組、足球、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徑、長跑、健球、器械健體、步操管樂隊、合唱團、舞蹈、基督徒團契、女童軍、基督少年軍、公益少年團、少年警訊、商業學會、雜耍、小莎翁英語話劇、中文劇社、主持訓練班、流行樂隊、中文電台、廣東話班、星期六體驗日營、香港青年獎勵計劃、手工藝、咖啡拉花、緣繩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