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本校語文政策是根據教育局於2010年實施之「微調中學教學語言政策」及學校實際情況而制定。本校深信,校本語文政策對學生學習的效益,影響深遠,而良好的中、英文水平是奠定終身學習的重要基礎。因此,本校制定語文政策時,主要根據四項原則:家長的期望;學生的學習需要;學生語文能力、水平、興趣及表現;學校人手及財政資源。本校重視提升學生運用兩文三語的能力及學習:中、英文科於不同級別設「課後輔導班」,以功課輔導形式上課,提升學與教效能。透過晨讀課推廣閱讀風氣,尤其於晨讀課加強學生閱讀中、英文課外書籍。中文科於初中各級舉辦「唐詩」及「宋詞」闖關等學習活動,提升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學的興趣。至於營造英語語境方面,由外籍英語老師主持午間及課後英語角活動,提升學生的聽、講能力。此外,透過本校同學參與英語音樂劇表演項目,提升學生學習英文的興趣。此外,本校有英語延展教學活動,包括初中以不多於總課時的百分之二十五進行英語延展教學活動,有關科目包括:數學、生活與社會、音樂、倫宗、科學、視覺藝術、創科教育、時裝設計、媒體藝術及中國歷史。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本校為不同性向、能力的學生提供多元化課程:除常規課程外,於高中提供多樣化的「應用學習」課程,擴闊升學或就業出路。學生除依能力分流外,中、英、數於個別級別實行小組教學,以達到拔尖、補底、扶中的效果。積極引入校外專業支援,為老師提供到校專業培訓,提升教學策略及技巧。鼓勵教師作專業交流:集體備課、同儕觀課及逐步發展優質課業是本校的關注點。致力藉教師團隊的共同協作,提高教學水平。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2X。 高中提供應用學習課程及10個選修科。<br>2. 課程重點:本校為協助學生順利銜接高中核心及選修科目,於初中開設 「生活與社會」、「中國歷史」及「時裝設計」科,以便學生能於升高中一時可銜接相應的科目。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本校對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有豐富經驗,設立學習支援組,成員包括曾接受特殊教育訓練的老師、社工及教育心理學家;又調撥資源,增聘助理及老師以闢出專用空間,加強照顧及處理學習差異等問題。此外,本校共有兩名註冊社工,為學生和家長提供適切的輔導與支援;增闢的「學習支援中心」,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提升舒適的學習環境。本年度起,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陸秀霞博士更擔任本校顧問,為讀寫障礙學生提供更適切的訓練。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對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有豐富經驗,設立學習支援組,成員包括曾接受特殊教育訓練的老師、社工及教育心理學家;又調撥資源,增聘助理及老師以闢出專用空間,加強照顧及處理學習差異等問題。此外,本校共有兩名註冊社工,為學生和家長提供適切的輔導與支援;增設的「學習支援中心」,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提升舒適的學習環境。<br>本校致力建立共融及關愛校園,以「全校參與」模式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為他們提供多元化支援服務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教師為學生提供不同課業調適及運用適異性教學法,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感。<br>學校運用學習支援津貼外購言語治療服務、職業治療服務等,為學生提供適切支援,包括為特殊學習困難的學生提供讀寫訓練、為自閉症學生提供社交技巧訓練、為專注力不足學生提供專注力訓練、為有情緒問題學生提供輔導服務等。學校定期向全體教師發放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資訊,教師透過共同備課,調適課程內容、檢視學生的學習進度。學校提供合適的考試調適,例如加時、安排特別試場、使用讀屏器等。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本校根據非華語學生的中文水平設計一系列的中文剪裁課程,先以校內評估工具讓學生進行測試,把學生分為四組,分別是新來港適應組、基礎組、銜接本地中文組及增潤組。 |
家校合作 |
「自發參與」是本校家校合作的特色。家長協助帶領學生參加校外比賽及活動。綿密的家校合作和溝通幫助學生發展和成長。以下是一位家長義工的心聲:「小兒在中學的幾年,因為老師的諄諄善誘,使這棵幼苗得以扶助成長。在成績方面,他盡了努力;在品行方面,別人對他讚不絕口。多謝明愛聖若瑟中學的老師及全體職工。」由2019年起,推行「家校育賢」計劃,校長、教師、家長及學生共同規劃學生的學習及興趣發展,達至「培優、育優、創優」。 |
校風 |
本校透過全校參與,建立「嚴而有愛」的校風,學生被譽為「知禮守規」。中一至中六級設雙班主任制,以提供更全面的照顧。推行「班級經營」,確立友愛互助的班風;各級設級會制,老師定期開會,守望各級的發展及需要。中一級全體學生須留校用膳,而中一、中二級學生每星期三天課後須進行「課後延伸學習」;部份中二同學被挑選於每周六參與拔尖課程。本校著重紀律, 每年中一級學生均須接受童軍訓練。另加強倫理及宗教教育,透過每天早會、倫宗科及班主任時段幫助學生建立天主教的價值觀及推動關愛校園氣氛,故本校得以連續13年獲「關愛校園」殊榮。 |
學校發展計劃 |
1. 促進自主學習,提升學與教效能。<br>2. 深化正向價值觀,追求卓越人生。<br>3. 持續教師專業發展,優化專業領導社群。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教師每年自我評估。藉集體備課、同儕觀課及課後集體檢討以推廣成功的教學法。 |
全方位學習 |
本校共提供四十多項活動,包括學術、服務、體育、藝術及興趣等範疇。大部份活動小組由學校老師帶領,另有部份由校外專業導師負責。今年更增設單車隊、童軍訓練及中國舞隊。此外,本校亦安排有系統的領袖培訓計劃,為學生會、四社、領袖生及班會舉辦領袖培訓營及實務工作坊,並安排受訓學生協助籌辦全校性活動。學校組織和推薦學生到境外學習,增廣見聞。又增設「全方位學習日」及「社區服務體驗日」,讓全校師生投入社群,胸懷更廣。本校推行強項為本的培優策略,讓學生在不同範疇均獲得出色表現和校外殊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