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校方安排高中學生在集會擔任司儀和分享,有助提升口語表達能力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此外,學校安排不同活動藉以提升學生的中英文能力。中文方面:戲劇培訓、聲演訓練、校際普通話朗誦比賽等。本校中文科參與香港教育大學的「透過網上學習照顧初中學生的多樣性(閱讀與寫作)」並擔任核心學校,透過課堂設計以照顧學習多樣性;英文方面:中一級午膳英語活動、英語閣、英語周、校際英語朗誦比賽等。為提升初中學生之英語水平,本校於非語文科目推行英語延展教學活動,讓初中學生有系統地接觸相關學科的英語,達至「跨課程語文學習」。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本校教師教學認真及盡責,對學生友善、關懷及鼓勵,能運用適切的教學策略並配合學生能力,安排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本校積極推行「電子教學」,加強互動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本校會安排家長觀課,讓參與之家長更了解子女的學習情況及認識高中科目之最新發展。此外為小六升中一及中三升中四之同學設銜接課程,以便他們更快地適應新課程。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2X及3X。 選修準則:依據學生意願及學業成績。<br>2. 課程重點:本校為促進學生的全人及均衡發展,除了根據學生的需要,把「其他學習經歷」分配在固定的課節內,亦在不同的時段為學生提供多種形式的「全方位學習」機會。此外,學校統籌區內聯校課程,提供寬而廣的課程及實踐資源共享的理念。<br>3. 培育尖子:學校為他們設計合適的學習課程,並提供平台參予各類比賽及領袖培訓,讓更多同學能發展所長,發掘潛能。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推行「全校參與」學生支援模式,照顧學生需要,藉恆常活動建立全校關愛共融文化;各級訂立不同培育方向,聚焦確立發展的目標;又設多項獎學金,鼓勵學生發展不同潛能,提升學術表現及照顧經濟有需要的學生;推行支援服務,包括:支援跨境及新來港學童適應香港教育政策,加強英語訓練。為有特別需要學生提供專業服務方面:增設助理教師,安排心理學家提供專業的評估。舉辦多次相關家長晚會及講座,多位老師亦已完成教育局舉辦的特殊教育專業培訓課程。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採用「全校參與」模式推行融合教育,主要由學生支援委員會負責策劃、推行及檢視與融合教育的支援工作。委員會主要成員包括: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SENCO)、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師(SENST)、學生支援老師、教育心理學家、社工、學生支援輔導員和助理教師等。並採用從班級開始推動「全校參與」概念:與班主任、科任老師、科主任和委員會一起協作,共同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訂定支援措施,亦按需要邀請家長、教育心理學家等出席個案會議跟進支援工作。本校透過中一新生適應課程,收集中一級有特殊教育需要新生的資料,以便及早識別學生的特殊教育需要,為他們安排合適的支援。本校亦會甄別懷疑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並轉介至教育心理學家跟進。本校靈活運用學習支援津貼外購服務,例如言語治療、社交訓練小組、課後學習小組及潛能發展小組等,以及聘請專科老師、輔導人員和助理教師為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作出適切支援。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
家校合作 |
推動家長參與學校決策、校內及社區活動,設立跨境家長網絡,支援家長需要,每年定期舉行活動,加強彼此聯繫合作;按不同級別需要舉行家長會、分享會及工作坊推展家長教育及活動,以協助其子女以理性和正面的態度了解《香港國安法》的立法精神,建立正向的價值觀及健康的生活方式;推行家長觀課、親子旅行、家長小組等,提升親子技巧,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 |
校風 |
校風純樸,師生關係融洽;建立關愛及共融文化,各班設雙班主任及各級設級主任跟進及照顧學生直至畢業;並有社工及教育心理學家提供服務,本校連續多年獲得「關愛校園」榮譽獎項。 |
學校發展計劃 |
學校重視「全人教育」,強調培育學生自學自律精神。<br>本年度發展計劃重點: <br>1. 加强學生國民身份認同; <br>2. 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本校積極鼓勵老師能在教學之餘作專業進修。老師間經常作校內及校外教學交流、並與大專院校協作,進行各項教研計劃,以達致提升學與教效能及發揮團隊精神。<br>校內又設知識分享平台,校務會議中恆常安排分享最新的教學資訊和交流新體驗,促進教師團隊持續學習文化。 |
全方位學習 |
學校配合學習宗旨和課程目標,將全方位學習策略融入各學習領域/科目和跨課程的學與教之中,把學習空間從課室拓展到其他環境的策略。透過教師靈活地利用多樣化的環境和社區資源,配合時、地、人各方面所組成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獲得一般在課堂上難以體會的經驗,例如:參觀、實地研習、考察、社會服務、營會、課外活動、興趣小組、思考訓練等。<br>此外,本校的全方位學習策略強調豐富學生五種基要學習經歷,包括價值觀教育、智能發展、社會服務、體藝發展、與工作有關的經驗,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學習,透過不同的學習機會,培養學生多方面的潛能,更有助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促進全人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