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1. 致力推行兩文三語政策,透過營造良好語境,讓學生中英兼擅,樂於與人溝通及學習。<br>2. 初中數學科及綜合科學科採用英語教學,讓學生及早作好準備以銜接高中課程。<br>3. 促進自主學習,讓學生透過廣泛閱讀計劃及電子學習平台以提升語文能力。<br>4. 英文科舉辦多元的全方位學習活動以提升學生英語水平,如學生早會英語短講、"Reading Aloud Programme", "English Thursdays"英語日、出版Starfish英語刊物、學術週英語活動、英語短片創作比賽、參加境外英語交流團及校際朗誦節比賽等。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1. 以學生為本,因應學生的特質及能力,採用多元的教學策略,以照顧學生學習的多樣性。<br>2. 致力推動資訊科技教育,透過電子學習平台加強課堂內外師生及生生互動,培養學生積極求學的精神。<br>3. 促進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常規及習慣,提升學與教效能。<br>4. 積極推動STEAM教育,初中設有STEAM課,以舉辦跨學科STEAM活動,藉此提升同學的創造力、解難能力及協作能力。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2X及3X。 本校高中共開設14個選修科目及數學延伸單元供學生選修。學生可按其興趣及能力,選擇修讀2至3個選修科。<br>2. 課程重點: <br>(a)各科均滲入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以加強價值觀教育。<br>(b)透過多元的教學策略、課程調適及分層課業以照顧學生學習的多樣性。<br>(c)初中設有STEAM課以啟發學生STEAM潛能。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本校是一所充滿關愛的校園,為照顧學生的多樣性,每年均會舉辦各項學生支援的措施,如朋輩輔導、個別或小組的輔導計劃,又會在中、英、數三科安排分組上課,以及鼓勵學生參與校內、校外不同類型的成長經歷活動,使不同能力的學生得到適切的照顧,讓他們發揮潛能,提升自信心,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致力建立共融及關愛文化,以「全校參與」模式推行融合教育。本校「學生支援小組」由副校長、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輔導主任、訓導主任、融合教育支援老師、教育心理學家及社工組成,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適切的支援。<br>本校採用多元化的支援模式,推行各種不同的訓練課程及小組活動,並為有需要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同時亦靈活運用「學習支援津貼」外購專業服務,如言語治療及職業治療服務等。<br>學校定期向全體教師發放融合教育資訊,分享有關的理念和教學建議,加強教師對融合教育的認識,並鼓勵教職員參與教育局的培訓課程,提升專業知識。另外,本校重視家校合作,定期與家長溝通,讓家長了解子女的學習情況,共同支援他們的學習和成長。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 |
家校合作 |
本校的家長教師會自1999年成立至今,家長對學校的事務及活動均樂於參與,積極投入,如家長代表成為家長校董,加強家校合作。 |
校風 |
本校一向校風純樸,對學生的成長需要尤其重視。學校已建立一個完善的學生支援網絡,透過周全的價值教育課程和有系統的群體活動,向學生灌輸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態度,以及幫助學生發展個人潛能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br><br>另外,學校採用全校參與的模式,推動訓導、輔導、生活教育、生涯規劃、課外活動及其他學習經歷的工作,全面支援學生的不同需要,讓他們在一個充滿關愛、信任、尊重的健康校園愉快成長。 |
學校發展計劃 |
1. 優化課程規劃,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及共通能力。<br>2. 配合天主教學校的核心價值,推動價值觀教育,培育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及態度。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本校參與了教育局「校本專業支援計劃」及「資優教育學校網絡計劃」,並成功獲優質教育基金資助近百萬,優化人文學科的校本課程,聯繫社會不同專業界別,讓學校管理層與前線教師同行,組織校內學習社群,建立專業交流和研究文化。本校的教學團隊表現備受學界肯定,至今已連續四年蟬聯國際教學賽事冠軍。 |
全方位學習 |
本校設有50多個學會及興趣小組,分為宗教、服務、學術、興趣、藝術及體育六大類別。每年均舉辦領袖訓練營、境外遊學團及其他學習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學生的不同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