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本校雖以母語教學,但十分著重培育學生的英語能力,並致力在校園營造理想的英語語境,以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本校於初中數學、生活與社會、普通電腦、科學、基礎商業、地理、歷史、物理、化學及生物等科目推行「英語延展教學活動」,以增加學生學習英語的機會和層面。本校計劃採用「綜合模式」以推動有關的教學活動。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教學委員會及各科務小組定期舉行會議,檢討教學成效及推動教與學的政策。教師定期收集由學生填寫的「教與學評估表」,藉此達自我完善之效。校方鼓勵學生善用圖書館和電腦室的設備,使其成為學生自學中心。此外,為提高課堂學習成效,於初中及高中個別班別實施小班教學、合班教學及協作教學等配套課程,以便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及較深層的照顧。積極進行課程整合,推動校本課程發展,避免學科內容重複。本校亦不斷檢視及留意學生的學習需要,社會環境的變化,提供適切的課程組合,有利學生升學和就業。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2X。 學生按興趣和意願選讀2科選修科。<br>2. 課程重點:本校實施學生為本的課程規劃、課程設計、自編教材(初中)及教學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培養同學跨科學習技能,並以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再加上小班教學、延伸學習和拔尖補底等策略配合,增加同學參與課堂學習的機會和掌握學習方法,提升學習效能。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本校採取因材施教的方式照顧學生的學習情況,除了替能力稍遜的學生進行中文、英文和數學科的加強輔導外,老師聯同教育心理學家協助能力較佳的學生改善學習技巧,讓他們獲取更優異的成績。本校近年積極與校外專業機構合作(如教育局、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再配合課後拔尖補底等策略,以協助不同能力的學生學習和各展所長。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推動共融文化,由班本活動開始。其次,增聘學生輔導員,加強個人輔導,從生活、學習、升學就業等方面照顧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此外,針對學生需要,於初中中國語文科採用抽離式教學,並安排中文課後班、英文拼音班、功課輔導班、言語治療服務,又照顧學生不同需要,舉辦各種活動,如LEGO小組、軟式飛鏢班、園藝小組、社交小組。為加強家校合作,除設立家長小組,又定期聯絡家長,並設專線電話,方便家長24小時聯絡負責同事。為加強全校參與,於主要科目設立「特殊教育需要聯絡人」,在政策上加強對學生的照顧,另加強校本專業發展,增加分享會的次數及深度。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舉辦共融校園活動;及增聘人員及/或增購翻譯/傳譯服務以促進與家長的溝通。 |
家校合作 |
本校積極推動家校合作,包括舉辦中一家長輔導日、各級家長晚會及家長日,以及定期出版「家長通訊」,藉此加強家長溝通。家長教師會透過家長小組、親子課程、家長義工團隊及家長團契等活動,讓家長持續學習及加強家校合作。 |
校風 |
透過不同委員會的合作,締造和諧與融洽的校園生活。本校設有學生會,讓學生發揮領袖才能,培養自治、自律精神。安排「中一新生輔導計劃」和「中一銜接課程」以幫助中一同學適應中學生活。另推行「學術獎勵計劃」,並透過歷奇活動、野外鍛鍊、社會服務,讓學生確立自信,挑戰自我。 |
學校發展計劃 |
1. 在學與教方面,本校致力提升學生的語文和數理的基礎能力,並透過不同的課堂研究計劃及教學策略,以照顧學習多樣性和多元化的學習需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態度,從而提升教學效能; <br>2. 在學生培育工作上,加強國情教育,領袖訓練,促進品德及價值觀教育,讓學生的五育得到均衡發展,並認識基督真理,獲得豐盛生命; <br>3. 在專業發展方面,致力加強學科與委員會間的專業協作和交流,為學生提供全面及連貫的學習經歷。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配合學校的發展重點,回應當前教育改革之需要,教師專業發展著重同儕交流及專業分享,並主要以電子教學策略、課程發展、課堂研究、照顧學生學習多樣性及建立團隊精神為主題,使其掌握有關理念和施行策略,以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
全方位學習 |
本校提供多元化的全方位學習活動,包括學術、義工服務、體育、藝術、音樂、宗教和制服隊伍等不同類型的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