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培英中學
沙田培英中學

新界沙田禾輋邨豐順街9號

本校奉「信、望、愛」為校訓,以「培育英才」為辦學宗旨,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群、美、靈各方面的發展,致力推行優質教育。

Secondary School Profile

校監/學校管理委員會主席 蒲錦昌牧師
校長 朱嘉添先生
資助種類 資助
授課時間 全日
學生性別 男女
辦學團體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
宗教 基督教
創校年份 1978
校訓 信、望、愛
學校佔地面積 約 5,000 平方米

中一 -
中二 -
中三 -
中四 -
中五 -
中六 -
家長教師會會費(年費) "$100"
學生會會費 10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 $310(提升教學設施)
其他收費 0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55
全校教師總人數 60
學歷及專業培訓 (佔全校教師人數%)
教育文憑 95%
學士 0%
碩士、博士或以上 52%
特殊教育培訓 37%
年資 (佔全校教師人數%)
0-4年 37%
5-9年 13%
10年或以上 50%

中一班數 4
中二班數 4
中三班數 4
中四班數 5
中五班數 4
中六班數 4

中一至中三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中國語文、中國歷史、普通話、生活與社會、宗教教育(基督教)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數學、歷史、地理、科學、資訊科技、體育、音樂、視覺藝術、戲劇教育、家政(中一及中二)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
中四至中六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中國語文、中國文學、中國歷史、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宗教教育(基督教)、旅遊與款待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數學、經濟、歷史、地理、生物、化學、物理、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資訊及通訊科技、視覺藝術、體育、綜合藝術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

語文政策 本校初中除中文有關科目、生活與社會科及宗教教育科(基督教)外,全以英語授課。著重英語教學,致力栽培學生達致中、英兼擅。<br>1. 於中一級設中文科及英文科小班教學;中一級及中二級英語會話課為8人一組上課,中三級英語會話課為15人一組上課;中一級部份班別以普通話教授中文。<br>2. 「跨學科語文小組」,輔助學生將英語學習融合其他學科,提升學習效能。<br>3. 設英語戲劇課,培養學生共通能力。<br>4. 設英文校報編委會、英語青年論壇等,以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br>5. 聘外籍英語教師,以增加學生接觸英語的機會。<br>6. 透過各類活動,如趣味英語日營、撰寫英語音樂劇劇本、填詞,提升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及能力。<br>7. 舉辦寫作課程,如新詩寫作班、創意寫作班,讓學生發揮創作及寫作能力。<br>8. 鼓勵學生參與校外比賽及課程,提升學生英文、中文及普通話的興趣及能力,並讓其擴闊視野,發揮潛能。
學習和教學策略 1. 設八個學習領域統籌老師,促進跨科協作,加強各級課程銜接及照顧學習差異。<br>2. 整合視覺藝術、家政科及戲劇科,統整為「生活創意科」。<br>3. 於中一級中文科、英文科及數學科和中一及中二級家政科推行小班教學。中一及中二級的英語會話堂分組上課,師生比例為1:8;中三級的英語會話堂分組上課,師生比例為1:15。<br>4. 舉辦原創英語音樂劇、趣味英語日營等,提升學生英語能力,發展潛能。<br>5. 引入導學案的教學方式,推動自主學習。<br>6. 開發網上學習平台「沙培網」,促進學與教的成效,且有助「知識管理」、以及協助師生及家校的溝通。<br>7. 配合教學趨勢,推動電子流動學習及STEM教育活動。<br>8. 推行進展性評估,讓學生了解其學習進度。<br>9. 推行學生自評及同儕互評。
校本課程 1. 選修科目:2X及3X。 高中生可從12科內選修2至3個選修科(即4+2/3X),亦可選擇其中一個數學延伸部份為選修科目。<br>2. 課程重點:初中資訊科技科、音樂科、戲劇科、生活創意科及高中綜合藝術科為校本課程,按學生能力及需要設計教學內容及聯課活動。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1. 設特殊教育需要小組,對身體及學習有障礙的同學給予輔助。<br>2. 為能力超標的同學作「跳班」安排。<br>3. 為教師舉辦專業培訓。<br>4. 透過課堂活動,課業和評核照顧學習差異。<br>5. 舉辦課後拔尖保底課程,照顧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
模式融合教育 建立共融文化,以「全校參與」模式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為學生提供適切和多元化的支援服務,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及協助學生融入校園生活;學校亦建立恆常溝通機制,透過不同渠道,與家長商議有關支援學生的策略。本校設立「特殊教育需要小組」,又獲教育局增設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協助識別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並安排專業跟進及支援,如運用教育局發放的「學習支援津貼」聘請校外機構提供「言語治療服務」、社交小組等。本校亦邀請駐校教育心理學家支援有需要學生及為教師提供關培訓。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
家校合作 1. 設家長教師會,舉辦學術、親子活動:如舉辦家長講座、中一暑期英語班、中文班及數學班;又撥款成立獎、助學金。 <br>2. 校方與家教會就學校發展及政策有雙向的溝通。 <br>3. 藉「家長學堂」、「沙培家書」、會訊、英文校報《Matrix》、「沙培網」、「家長網」、家長晚會、家長日及講座等,加強家校合作與溝通。<br>4. 舉辦「黃昏小敘」及「家長學堂」,邀請家長及專家就不同專題分享。
校風 1. 奉「信、望、愛」為校訓,致力提供「全人教育」。 <br>2. 推行「啟發潛能教育」,營造關愛校園,自初中起給予同學機會,肩負責任,學習承擔;又致力「讓學生閃耀」,刻意安排機會讓學生發揮潛能,建立自信。 <br>3. 營造和諧的校園氣氛,師生關係密切。學生領袖有強烈責任感,樂意服務。
學校發展計劃 1. 靈活變通,強化學習支援。<br>a. 優化高中四個核心科目,按校情和學生需要釋出不同程度的空間,照顧學生的多元學習和發展需要。<br>b. 持續檢視疫情對學習進度的影響,推出不同的支援措施鞏固和提升學生的學業表現,培育英才。<br>2. 逆境自強,支援學生發展。<br>a. 培養學生的抗逆力,在逆境中仍能常存盼望,積極面對。<br>b. 與社福機構合作,為學生提供支援和培訓,以助學生建立「無形的資產」。<br>c. 開拓更多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有形的幫助」。<br>d. 在新常態下重建多元化的校園生活,讓學生在中學階段留下美好的回憶。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1. 邀請專家培訓教師及進行觀課點評,內容配合教改及學生需要。 <br>2. 自1998年起致力締造觀課文化,以提升教學效能。 <br>3. 與友校、國內及外國教育團體等作專業交流。<br>4. 鼓勵教師觀摩交流,共同擬寫校本教材,締造校內專業交流文化。 <br>5. 提供專業培訓津貼。
全方位學習 按學術、興趣、體藝、服務及宗教五大類而設立五十多個課外活動小組,定時舉行不同主題活動及營會。籌辦兩年一度大型原創英語音樂劇、暑期趣味英語日營(三星期)、全港性及校內外數學比賽、數學奧林匹克培訓、STEM培訓、沙田培英青少年科學家培訓計劃、培英文化盃、學校文化日、模擬聯合國活動、聯校辯論比賽、聯校中文及英文說話訓練、境外交流團、遊學團、義工服務及其他拔尖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