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注重加強學生兩文三語能力,初中以分班及分科的模式,實行英語教學及英語延展教學活動。初中學生按其英語能力,編入以英語教授部分科目的班別,各科均加入英語增潤課程,並推行跨科英語活動,讓同學可沉浸於豐富的英語氣氛中學習。中一至中二級部份班別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中四至中六級部分科目設中、英文組。一般以雙語教學,相信母語教學對學生的整體學習效能,包括思考、吸收和表達均有裨益。在雙語並行的教學語言政策下,學生的中英文程度均獲得提升。今年學校額外投放資源,聘用兩位以英語為母語的導師與原任老師協作,任教中一級中二級英語會話課堂,加強學生英語表達的能力和信心。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本校推行創新教育計劃,透過跨科協作及融入電子學習策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及教學效能。於中一及中二級推行BYOD計劃,加強電子教學,促進學與教的互動。學術領袖生協助初中學生解決學習問題。設有中、英、數拔尖補底班,提升學生的數學及語文能力。此外更將語文藝術融入初中英語課程,外籍英語老師教授語文藝術,培養同學自信心。學校更不斷增添及改善設備以營造優良學習環境,並因應學生的能力與需要設計適合之課程、教學法、教學活動及評估。各科透過參觀、考察及跨學科專題研習,實踐全方位學習。本校重視閱讀風氣,推行不同的閱讀計劃。另外,為促進學生學習效能,今年特別加強中國文化和普通話表達的元素,透過閱讀活動加強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本校採用多元化的評估方式,每年設測驗、考試,輔以持續評估機制,包括功課、專題研習、讀書報告、實驗報告、剪報及上課表現等。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3X。 14科選修科。另學生可選修由校外培訓機構開辦的音樂課程及其他語言課程。<br>2. 課程重點:本校通過不同學習領域的跨科目協作,培養學生「共通能力」及語言學習能力。學生透過特色STEAM及生態環保水母課程等專題研習,提升他們的協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及創造力;學校的辯論隊訓練學生的明辨思考能力及溝通能力;同時,電子學習策略增加運用資訊科技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而全校參與的義工計劃,不但幫助學生培養自我管理能力,更促進他們全人發展。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本校致力建立校園共融文化,以「全校參與」模式與校內教師/功能小組協作,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擬定支援計劃、課程及教學調適、考試及評核的特別安排。透過共同備課、協作教學等安排,引導校內同工採用有效的支援策略,提升學習成效。加強對外聯繫(如專業人士、社區資源、家長),有效協調各方面的資源,支援校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貫徹融合教育的理念,成立學生支援小組,主要成員包括特殊教育統籌主任、特殊教育支援老師、社工、教育心理學家及言語治療師,透過定期與學生會面,跟進其學習情況和學校生活,運用學習支援津貼,以提供多元化的學習支援、社交小組、歷奇訓練活動、言語治療、生涯規劃及個別輔導計劃等。學校重視家校合作,定期安排學生支援組成員或有關老師與家長溝通,共同支援學生。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
家校合作 |
家長教師會已成立二十六年,經常舉辦各種活動,加強學校與家長的溝通。 |
校風 |
本校推廣「關愛文化」,並獲教育局頒發「關愛校園」獎,致力提供優良的學習環境。訓育組及輔導組緊密合作,共同協助學生成長。中一至中五級設雙班主任,輔以級主任統籌,關注同學在學習、成長及生涯規劃方面的發展,亦按各級不同成長階段的需要,給予適當輔導及支援。各組利用早會及班主任課,進行德育教導、分享及教授正確價值觀,讓同學養成自律、自重、尊重別人及關心社會的風氣。 |
學校發展計劃 |
2021/22-2023/24 三年期的關注事項 :<br>1. 推行正向教育 <br>2. 培養學生 2030 人才素質<br>3. 加強生涯規劃教育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為配合社會的轉變及需要,教師的專業發展計劃是必須的和持續性的。本校教師遵照教育局的指引,積極參與研討會、工作坊,持續提升專業知識及專業操守;除此之外,本校教師透過參與考察團、聯校交流活動、進修及接受專業培訓,以提高教學質素及得到更全面的專業發展。本校亦安排多元化的培訓活動,協助教師自我增值及加強團隊精神。<br> |
全方位學習 |
學校設有「全方位學習日」讓全校同學參與包括德育及公民教育、社會服務、與工作有關的經驗、藝術發展和體育發展五個範疇的「其他學習經歷」活動,學生藉此走出課堂,擴闊視野。<br>另外,中一級設「課外活動」課節,所有中一同學皆可依其喜好選擇學校提供的興趣班,發展個人興趣及專長。<br>此外,學校每年設有不同交流團,讓同學有機會體驗及學習當地文化及生活,開拓視野。<br>本校學生課外活動表現良好,每年也在不同比賽取得獎項,例如中文朗誦、英文朗誦,英文辯論隊、中國舞蹈、無人機競賽、花式跳繩、跆拳道、爵士舞、中樂團、田徑隊、足球隊、籃球隊等等,表現令人鼓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