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本校自1997年起實行母語教育,成效良好,甚獲家長及學生的認同及讚賞。學校亦重視英語的學習,在常規的外籍英語教師外有增聘其他外藉英語導師,推行廣泛閱讀計劃、英語週、創意寫作、英語辯論訓練、英文學會,並設有英語室,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2009年起,高中部份科目開始轉用英語教學;2010年開始,初中部份班別部份科目轉用英語教學,並將逐年推展至全校各級。<br>近年,英文科更與其他科目共同設計跨學科(LAC)英語學習單元,讓學生的英語學習與其他科目的學習互相貫通。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培養學生積極自主學習是本校訓練學生的重點。在課堂上,老師多使用分組討論、電子互動學習等方式協助學生主動學習。課程會配合課外學習、實地考察、野外宿營及領袖訓練等富教育意義的活動。本校推行課程剪裁及統整,由老師工作小組選材及備課,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並配合資訊科技授課,達成有效的學習。<br>閱讀方面,本校推行全校中、英文閱讀計劃,各級均安排閱讀課,鼓勵學生借閱課外書籍。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2X及3X。 學生可選體育(聯網課程)、日語、韓語或應用學習課程。<br>2. 課程重點:本校的課程以教育局最新的中學課程指引為藍本設計,著重建立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重視價值教育及品格教育,培養學生成為堅毅感恩的人。<br>學科課程方面,各科進行校本課程剪裁,設計建立學生自主學習的元素,提供多元化課程,輔以多元活動教學,照顧學生的學習多樣性,發掘學生不同潛能。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本校積極照顧學習差異,設有常規課程及進階課程,為不同需要學生提供適切關顧。本校設有傷健人士洗手間,並設有斜道及升降機,供輪椅人士使用。本校亦於公民教育及週會時間,讓學生建立關愛文化,讓學生能互相接納。 |
模式融合教育 |
學生支援小組主要成員包括有副校長、輔導主任、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課程發展主任、特殊教育支援老師、教學助理、社工及教育心理學家。學校安排教師報讀融合教育相關課程,以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學校運用「學習支援津貼」,外購不同訓練服務及生涯規劃體驗,以助學生學習和成長。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 |
家校合作 |
家長教師會自1996年成立,家教會每年會舉辦6至8次活動,推行家長教育及連繫家長,家長教師會亦積極參與學校活動,節期活動及成立獎學金;此外,家長教師會亦參加社區活動,服務大眾。 |
校風 |
推行全校參與牧養模式幫助學生,每位老師都能悉心教導及輔導學生,大部份班別採用雙班主任制,更有兩位社工為同學服務,幫助有需要的家庭。家長教師會設有獎學金、慈善基金、教學發展基金等,支援學校工作。 |
學校發展計劃 |
學校2022-2025年主題為「點燃知識薪火、締造關愛社群」,致力燃亮學生的學習熱誠,延續自主學習氛圍,並建立學生愛己愛人、關愛社群的正向價值。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本校教師均有持續進修,三年參與100-150小時的進修,學校亦會定期舉行教師專業發展活動。另外,本校各科老師亦不斷有參加各種教育專業培訓課程。不少老師更參與教育局課程發展工作,編寫教科書、補充練習等工作。<br>近幾年,老師獲不少嘉許,包括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司徒華好老師獎、優秀教師獎、關愛教師團隊獎等等。 |
全方位學習 |
本校提供50多項課外活動:<br>學術方面:有英語大使計劃、中英文辯論學會、天文學會、科學學會、機械人班等<br>服務方面:有紅十字會、圖書館管理、義工組<br>體育方面:有足球隊、籃球隊、排球隊、羽毛球隊等<br>興趣小組方面:有樂器班及協奏隊、合唱團、手鈴隊、校園電視台<br>靈育方面:有學生團契、基督少年軍、查經小組等<br>其他:社際比賽及班際活動、陸運會、壁報比賽、音樂比賽、領袖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