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本校推行母語教學,重視兩文三語基礎訓練,使學生能中、英兼擅,培養良好語文基礎,以便將來升學及就業。在初中方面,英文科採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切合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中一及中二科學科分班採用英語教授。在中三,中文科及英文科設分組教學,照顧能力稍遜學生;而對於能力較高的學生亦制定教學策略提升學習效能。在高中方面,部份科目分設中英文組,切合學生需要和能力。初中及高中的中文科及英文科亦安排「拔尖補底班」切合學生需要。本校亦透過不同的中英文課外活動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和興趣。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注重教學成效,著意培育學生自學的能力。讓學生簽訂約章,過自律的生活。鼓勵教師之間科本教學經驗的交流,以提升教學質素。採用長時段排課,提升教與學效能及增設電子教室,促進師生間的教學互動。配合社會需要,增設不同課程(如初中通識、企業會計與財務概況、旅遊與款待);並因應學生學習的情況,於初中進行課程裁剪。成立「推廣閱讀小組」,策劃全校推廣閱讀的工作,提升閱讀的風氣。<br>策略:<br>1. 每天閱讀15分鐘;<br>2. 填寫閱讀記錄冊; <br>3. 推行閱讀獎勵計劃及閱讀龍虎榜; <br>4. 透過不同渠道,由教師、學生推介書籍。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2X及3X。 本校在新高中設有2X及3X供學生選修科目。<br>2. 課程重點:課程調適、資訊科技、共通能力的培養、應用學習及其他學習經歷。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中一至中三科學設不同語言組別,切合學生能力及需要。本校開設「教與學小組」,發展分層課業,照顧學生學習差異。初高中是按能力分班分組,減少師生比例,令不同能力的學生得到適當的照顧。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採用「全校參與」模式推行融合教育,成立學習支援小組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同學,成員包括副校長、教育心理學家、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輔導組老師,特殊教育支援老師、社工及教學助理。小組成員定期舉行會議,為有需要學生制定合適的支援計劃,也會檢視推行融合教育的情況。本校因應學生的需要而提供適切的支援,例如:言語治療服務、執行功能訓練及學習技巧訓練等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本校亦安排教師報讀融合教育相關的課程,以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在教與學方面,我們亦透過課程設計、多元化教學策略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鼓勵學生參加有關「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支援」校外課程。 |
家校合作 |
家長是學校的一份子,而家長教師會更在本校擔當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我校的大使。家教會的理事及義工每年舉辦不同的講座及活動,如生果周、親子一日遊、聖誕晚宴、義工活動、敬師宴、舊書買賣等,令家長體會到「浸中是我家」。我校家長與老師保持坦誠、緊密、互信的溝通,令家長更了解學校及學生活。 |
校風 |
學校不獨注意知識的傳授,也重視學生情意的培育。本校校風純樸,學生皆能守規,服從教導。本校不同組別,宗教、升學擇業、訓導組、輔導組、課外活動組聯同東華三院駐校社工於校內推行多項活動,培育有自信及責任感的學生。學校藉舉辦大型活動,如宗教日、其他學習經歷周、愛心大使、學長隊訓練營及朋輩組長訓練營等,訓練學生自律自强,成為領袖及佳模。學校亦照顧學習及經濟上有困難的同學。 |
學校發展計劃 |
2021/22 - 2023/24周期「三年學校發展計劃」關注事項:<br>1. 提升團隊工作效能;<br>2. 推動電子教學及STEAM課程;<br>3. 推行品格教育,提升自我。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正向教育」是學校過去三年的關注事項,本年老師加強學習及實踐「正向教育」中的「成長型思維」及「正向語言」,讓老師掌握如何正面地鼓勵學生。在發展「網上學習及電子學習」方面,校方在鼓勵老師進修之餘,亦安排老師作課堂分享及作分科專題研習。新一年學校添置了不少電子器材,老師亦多學習及應用平板電腦及不同應用程式。全方位學習(包括透過各學習領域、課外活動、聯課活動等,提供五種基要學習經歷)。 |
全方位學習 |
本校設有學生會、4社、50個學會、一生一體藝活動17班、周三午間活動及星期六上午開放校園給學生進行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