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就教學語言微調政策,本校利用英語延展教學活動時間,化時為科,以英語教授初中「社會教育科」,協助學生鞏固英語基礎。學校聘請額外外籍教師,協助學校發展英語教學,舉辦英語活動。透過中英文廣泛閱讀計劃、辯論、朗誦及戲劇等活動,鞏固學生的語文基礎。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本校致力培育學生的五育發展。課堂以學生為主導,讓學生透過協作學習來建構知識。於各級推行分班政策,各科按學生能力制定不同的課程、進度、教學策略和課業要求,提升學習動機及果效。另設增潤課、課後補習班、功課輔導班及學業成績提升計劃,照顧學習差異。推行優化課業政策,鼓勵學生進行預習並在家中完成課業。設立勤奮用功獎,鼓勵學生用心完成家課。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2X及3X。 高中開辦數學科延伸單元一「微積分與統計」。<br>2. 課程重點:高中時間表科目組合的安排因應學生的選科意願,頗具彈性,以迎合學生的興趣及性向。另開設中、英及數學科增潤課,按學生的學習差異進行「拔尖補底」。初中學生每周有兩節才藝發展課,學生可就個人興趣及性向,持續參與一項體育運動或樂器的訓練,培養個人嗜好,向「一生一體藝」的目標邁進,或可參加音樂、STEAM、美術、辯論、科學探究、校園電視、女童軍、生命教育小組等。每周五下午訂為「延伸學習日」,各科組因應學生的能力而設計不同形式的「拔尖」、「補底」及跨學科課程,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業水平。與HKUSpace合辦職業英語課程,提供聽說讀寫全方位職業英語訓練。此外,安排全方位活動,務求讓學生跑出課室,在真實情境中學習。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學校推行全校參與的訓輔工作,以扶助學生成長,並安排教師專業發展培訓,提升教師識別及處理學生的學習多樣性。本校中一至中五均設雙班主任,關顧學生需要。中一級設有「全民輔導計劃」,輔導教師或社工均與中一學生面談,希望盡早認識每位學生,與學生「同行成長」。訓輔組老師定期開會,各級班主任與主要行政部門老師定期舉行級會,加強溝通,以照顧各級學生的不同需要。本校運用教育局「中學學習支援津貼」,有效協助因能力差異而導致學習滯後的學生。2018-2019學年開始,學校增設初中綜合成長課,課程內容涵蓋「生活與社會」科單元內容,教導生活技能,培養學生自律、自學精神。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致力建立共融文化,以「全校參與」模式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透過運用學校發展津貼、學習支援津貼、增補基金和社區資源,為學生提供適切和多元化的支援服務,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及協助他們融入校園生活。本校支援「特殊教育需要」小組成員包括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輔導主任、教育心理學家、教師、學生輔導員及教學助理。支援小組與學校其他科組配合和協作,一同支援有需要的學生。學校會及早識別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因應學生的特殊教育需要、各持分者的意見等,為他們提供適切的支援,例如:課後功課輔導、試前補習班、社交訓練小組;還有由校本教育心理學家提供課程及教學上的支援;為有需要的學生制定個別學習計劃;安排言語治療服務;向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學習、家課和測考調適;並安排共融活動等。此外,學校善用社區資源,參加不同機構舉辦的活動,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支援服務。本校重視家校合作,並已建立恆常溝通機制,透過面談、訪談等與家長一起商議和檢視有關支援學生的策略。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 |
家校合作 |
家長能與學校保持良好溝通,在和諧的關係中建立優良的家校合作平台,協助學生健康成長。為加強家校合作,學校於開學前舉行家校日,讓各級學生在開學前作更好準備;學校亦會舉行家長會以促進家長與學校的溝通。家長透過eClass Parent App接收電子通告及訊息。家長教師會作為學校與家長溝通橋樑,有效加強家長對學校文化及政策的了解。家長委員積極出席常務會議、學校活動、籌組家長網絡、出版會訊、擔任「午膳巡查義工」、「功課輔導班義工」及進行校園設施巡查。家教會資助教學活動及設立學生成績進步獎和學行進步獎,以提高學生學習動機及成效。家教會舉辦親子活動,如燒烤、旅行、茶聚、講座,促進家庭的和諧關係。家長校董在法團校董會貢獻良多,在制定及推行校政時提供寶貴意見。在持分者問卷中,家長高度認同學校文化。 |
校風 |
本校校風淳樸,鼓勵學生勤奮上進,培養終身學習能力。透過身體力行,發揮學生樸實謙厚、自律守規的精神。鼓勵同學反躬自省,學懂感恩,向「立己達人」的目標邁進。學校努力培育學生具備正確價值觀和勇於承擔精神,成為有愛心、盡責任的國民和世界公民。 |
學校發展計劃 |
1. 實踐自主課堂,提升終身學習能力;<br>2. 關注身心健康,培養樂觀積極態度;<br>3. 延續價值教育,強化國民身分意識。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學校已建立教師評鑑制度,作為鑑定、評估及發展教師工作表現的持續過程,藉以激勵教師推動專業發展,通過交流意見,從而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學校在每學年進行三次教師發展日和三次教師學習圈,並按學生成長支援及教學需要,適時開展教師發展的活動,讓教師可以適切回應同學所需及提高教學效能。學校鼓勵教師參加由教育局或其他教育機構舉辦的進修課程、工作坊、研討會及校本支援計劃。通過不同形式的觀課及共同備課會議,協助教師制訂合適的教學方案,讓教師互相分享教學心得。此外,設教師專業發展及啟導組,有系統地統籌新入職及在職教師培訓事宜。 |
全方位學習 |
學校設有學生會及四個社別,並為學生安排四大範疇的其他學習經歷活動:運動校隊、才藝組織、制服團隊、學會及其他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校內和社區服務、團隊建立和歷奇活動、工作體驗活動、境外生活體驗交流營等,有效提升學生的自理能力、主動性、口語溝通能力和領袖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