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九龍馬頭圍盛德街51號

本校以「勤、忠、孝」為校訓,傳授知識、頌揚福音、照顧弱勢、敬主愛人等為辦學目的。勤:「勤」是鼓勵全校師生求學辦事應付出精力,積極奮發,求進臻善。忠:「忠」是鼓勵全校師生待人處事應選設原則,並應堅守和付諸實踐。孝:「孝」是鼓勵全校師生應尊敬和服務長者及前輩。

Secondary School Profile

校監/學校管理委員會主席 簡立和神父
校長 唐嘉明先生
資助種類 資助
授課時間 全日
學生性別 男女
辦學團體 無玷聖母獻主會
宗教 天主教
創校年份 1967
校訓 勤、忠、孝
學校佔地面積 約 3,000 平方米

中一 -
中二 -
中三 -
中四 -
中五 -
中六 -
家長教師會會費(年費) "$30"
學生會會費 "$20"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 -
其他收費 0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48
全校教師總人數 55
學歷及專業培訓 (佔全校教師人數%)
教育文憑 100%
學士 0%
碩士、博士或以上 81%
特殊教育培訓 66%
年資 (佔全校教師人數%)
0-4年 29%
5-9年 15%
10年或以上 56%

中一班數 3
中二班數 3
中三班數 3
中四班數 3
中五班數 3
中六班數 3

中一至中三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中國語文、物理(中三)、化學(中三)、中史、地理、宗教教育、全方位學習課、電腦科*、視覺藝術、音樂*、體育*、創新及科技教育、生活與社會*、歷史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數學*、綜合科學*(中一至中二)、綜合科學(中三包括生物)
中四至中六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中國語文、數學、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中史、地理、經濟、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資訊及通訊科技、物理、化學、生物、視覺藝術、數學延伸部分單元一、數學延伸部分單元二、創新及科技教育(中四、中五)、應用學習(中四、中五)、(非選修科包括全方位學習、宗教教育、音樂、體育、美術)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其他科目根據學生的程度及需要安排英語支援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數學、經濟、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生物

語文政策 為配合不同語言學習需要,於初中按學生能力訂定數學和綜合科學科的教學語言,並加強英語學習配套。本校有獨有的國際教育資源,優越的英語學習環境。我們的辦校團體獻主會在世界各地開辦學校及大學,建有強大教育網絡。為強化學生的英語學習,並達至更豐富的英語環境,本校從外地引入比一般官津校多的外籍英語教師,在全年不同時間到本校共同設計及教授英語課程,提供學生大量練習英語的機會,使本校學生以運用英語為學校生活的一部份。初中引入以英語為教學語言之延展學習活動,使中四以上級別的學生,可按學生的英語程度和學習能力,漸次以英語學習部分或全部主要及選修科目。
學習和教學策略 本校於教學及評核方面精益求精,於2011年至2020年參加由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舉辦的「優質評核管理認證計劃」並取得認證(Quality Assessment Management Accreditation Scheme),對本校考評管理方面達至專業水平給予肯定。本校以訓練學生的九種共通能力,以加強知識為本的教學系統。閱讀、寫作、學習技巧、資訊科技應用、專題研習及說話技巧已納入學生全年學業評績內。本校學業成績追求卓越,於中學文憑試取得佳績。本校同學於2012至2023年取得佳績,多個科目均取得優良成績及高於全港平均及格率。近年同學入讀大學包括香港大學、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理工大學、城市大學、浸會大學、嶺南大學、以及國內及台灣大學學位課程及專上學院。
校本課程 1. 選修科目:2X及3X。 學校為高中學生提供10科香港中學文憑考試選修科目,包括︰中史、地理、經濟、企會財、資訊及通訊科技、物理、化學、生物、視覺藝術、數學延伸部分單元一和二,部分科目設英文組、另提供應用學習課程。<br>2. 課程重點:學校按學生學業成績分班,其中一班學業成績最佳,其他則按混合能力原則編制。各班各科的課程會因應學生能力而調教,以符合學生學習能力為原則,透過不同的教學進度,落實因材施教的理念,使學生受惠。<br>3. 本校已經在2021-22年度中一及中二級增設STEAM創科教育科,除了接觸水火箭、氣墊船等科學類型的STEAM課題外,亦會加入人工智能課題,進行探究式學習,並成立科學發明學會,提供平台給有興趣研發新產品或改良現有產品及服務的學生,培訓學生創造能力。學校在2022-23年度開始在中四及中五級增設校本STEAM:Arduino認證課程,讓對創科教育有興趣的高中學生修讀,深入認識創科技能的應用。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學校的資優課程提供於運動、科學及其他方面有突出表現的學生更高層次的學習經歷。學校亦調撥資源聘用社工及教學助理,照顧不同成長需要的學生。各級關顧組及校外社會服務機構為學生提供小組及個別學生關顧服務。每星期三天,中一至中三級學生需於課後留校溫習,或接受功課輔導。照顧學生學習多樣性。
模式融合教育 本校致力建立共融文化,以「全校參與」模式,照顧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透過運用學校發展津貼、學習支援津貼、有特殊教育需要非華語學生支援津貼、增補基金和社區資源,為學生提供適切和多元化的支援服務,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及協助他們融入校園生活。<br>學校因應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為學生提供適切的支援,例如:提供課後功課輔導,提升學習技巧;開辦中文讀寫訓練小組,加強閱讀流暢度;執行技巧訓練小組及社交小組,鞏固組織及溝通能力;言語治療訓練,提升整體語言能力;並由校本教育心理學家提供課程及教學上的支援;為有需要的學生制定個別學習計劃及提供考試調適。「學生支援組」成員包括副校長、特殊教育需要統等主任、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師、教育心理學家、校本言語治療師、學校社工及教學助理。本校重視家校合作,並已建立恆常溝通機制,與家長一起商議和檢視有關支援學生的策略。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舉辦共融校園活動;及增聘人員及/或增購翻譯/傳譯服務以促進與家長的溝通。
家校合作 設家長教師會。除校方委任教員出任家教會幹事外,教師會代表亦出席有關會議。家教會家長幹事亦獲邀出任標書批核委員會委員,加強家長與法團校董會及教師間的溝通。家長獲邀參加組織不同的活動,培養親子關係、增加對學校的認識和支援學校發展。
校風 本校校風良好,學生品行及課程設計於校外評核中得到肯定。著重天主教價值觀及學生品德及行為、嚴中有愛。各級關顧組能照顧個別學生成長需要。本校關顧工作獲得認同,成為「關愛校園」。
學校發展計劃 在未來三年,本校將繼續致力於: <br>1. 維護國家安全,建立正面價值觀,拓展創新科技教育,提升學與教的效能;<br>2. 提升學生的幸福感與身心靈健康,營造更正向的校園文化; <br>3. 建立專業交流文化,優化教師培訓及提升學校工作成效。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本校設有教師發展組負責教師發展及培訓,利用數據分析,積極鼓勵培訓教師。
全方位學習 本校開設30多個領袖生會、學會及課外活動小組,有助學生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和實現全人發展的目標,以面對社會的轉變。<br>領袖生會及學會包括天主教同學會、中文學會、英文學會、數學學會、科學發明學會、校園視聽領袖生會、升學及就業領袖生會、德育及國民教育領袖生會、圖書館領袖生會、資訊科技領袖生會、視藝領袖生會、音樂領袖生會、體育領袖生會。<br>課外活動小組包括紅十字會青年團第四十七團、童軍(九龍地域第191旅)、交通安全隊、升旗隊、英文大使、普通話大使、中史學會、獻主會聖母院書院合唱團、視藝訓練組、籃球組、男子棒壘球組、女子棒壘球組、棍網球組、排球組、羽毛球組、跆拳道班、劍撃組、躲避盤組、結他班、流行樂隊課程、爵士舞組、魔術組、化粧班、義工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