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高中按班別及學科推行母語或英語教學。本校成功申請兩項語文基金共達330萬,完善英語學與教。本校老師早前分別獲香港大學及教育局邀請分享英語銜接教學設計,獲高度評價。回應語言微調,本校初中各班綜合科學、地理及綜合人文科推行英語教學,不論課業,測考均以英文設計,務求學生將來在高中能使用英文學習該兩領域學科。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1. 重視日常課業,學生必須盡力及準時完成課業; <br>2. 清晰目標支援學習。透過預計公開試成績,老師協助學生確立升學方向,提升學習積極性; <br>3. 學習要持續和進深,所有學會活動均課程化,要求學生有持續、進深學習經歷; <br>4. 全校參與推動閱讀,措施包括全校早讀及老師閱讀分享等;<br>5. 學生欠交功課,須即日留校補做,老師會提供適切輔導;<br>6. 按學習需要在中英數推行小班教學,並以漸進的方式提升學生專題研習和閱讀能力,重點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除提供不同類型的學科和活動供同學選修和參與外,亦強調課程和活動的發展性,使學生不斷遞進,接觸不同的學習經歷。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2X及3X。 <br>中四及中五:3個選修科,另設校本其他學習經歷課程,擴闊學生視野,為升學作更佳準備。<br>中六:2個選修科。<br>2. 課程重點:初中綜合人文科及綜合科學均以提升學生英語水平及配合高中英語學習為課程設計總目標。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1. 設立「英文特工」計劃,讓英語老師與英文特工攜手提升中一學生英語水平;<br>2. 為中一至中三各級中英數稍遜學生設課後奮進班;<br>3. 為中一至中三各級中英數中等學生設課後精進班;<br>4. 初中中英數分組小班教學;<br>5. 為中一至中四留級生設暑期加油班;<br>6. 統籌公開試班級進行課後補課。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致力建立共融及關愛校園,以「全校參與」模式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為他們提供多元化支援服務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學生支援組」成員包括副校長、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曾接受特殊教育訓練的教師、輔導員及教育心理學家。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及教育心理學家會為教師提供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培訓。此外,本校靈活運用「學習支援津貼」配合其他資源增聘額外人手(包括輔導員),以及外購專業服務,例如:言語治療服務、專注力訓練小組、社交小組及讀寫能力訓練小組為學生提供支援。本校亦按學生的特殊學習需要提供調適,透過跨專業合作幫助學生學習,並為有需要學生提供「個別學習計劃」。本校非常重視家校合作,定期安排專責輔導員及教師與家長溝通。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 |
家校合作 |
老師通過電話、電郵或不定時約見方式,與家長商討有關學生的學業及各方面成長問題,並透過每年多次的家長日、綜藝晚會及家長教師會舉辦的各項親子活動等,促進學校、家長與學生之間的瞭解,共同推進全人教育;並培養家長與教師之間的友好關係,合力改善學生的福利。本校透過eclass即時通告系統,適時發放資訊予家長和學生,讓家長知悉學校最新消息及宣佈,加強家校溝通和聯繫。本學年仍舉辦「家長學堂」,以「正向教育」為主題,配合講座及工作坊,讓家長及子女抱持積極信念。此外,並推行「家長教育獎勵計劃」,以鼓勵家長參與各項家校活動。 |
校風 |
佛教強調「自覺」,每個學生皆有正覺的本質,只要悉心培育,學生都可以攀高望遠,這是本校老師的信念。故此本校推行「活出生命力」計劃,透過自治常規、學生活動、服務和反思的規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其他學習經歷,以獎勵方式,致力培育學生的自治能力和自利利他的精神,本校尤其關注發揮學生潛能的培育工作,引領學生發揮所長;整個計劃的目標旨在使學生體驗生命的闊度和深度,協助學生建立成就感,達致全人教育。 |
學校發展計劃 |
1. 強化資訊科技教育。學校現設有兩間創客科技室及一間電腦室。<br>2. 高中新增STEM學科,學習python編程、電路圖、Microbit、Arduino、航拍機編程、雷射切割機等。<br>3. 申請優質教育基金,在全校課室加設75吋互動大電視,以配合教學需要。<br>4. 透過關愛基金,為中一新生及有需要學生添置平板電腦。<br>5. 安排中四及中五全級學生到內地考察及交流,加強學生對國民身分認同和認識祖國在近年的發展概況。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以學生需要及老師專業成長兩方面建構專業培訓。 |
全方位學習 |
按學術、興趣、體藝、服務及宗教五大類設立50多項課外活動,定期舉辦級活動日、各項跨課程活動、聯課活動和聯科活動,並設定全方位活動課節、其他學習經歷活動日及樂活日,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