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張煊昌中學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張煊昌中學

新界元朗天水圍天瑞邨

秉承中大「博文約禮」辦學精神,培養學生勤奮力學,敦品勵行;均衡發展五育;勇於承擔責任;獨立思考;樂於服務社群;以及對國家民族的使命感。

Secondary School Profile

校監/學校管理委員會主席 張福英女士
校長 梁國豪先生
資助種類 資助
授課時間 全日
學生性別 男女
辦學團體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教育基金會有限公司
宗教 -
創校年份 1991
校訓 博文約禮
學校佔地面積 約 7,000 平方米

中一 -
中二 -
中三 -
中四 -
中五 -
中六 -
家長教師會會費(年費) "$40"
學生會會費 "$10"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 認可收費:中一至中五 $300,中六 $150
其他收費 0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58
全校教師總人數 64
學歷及專業培訓 (佔全校教師人數%)
教育文憑 81%
學士 0%
碩士、博士或以上 41%
特殊教育培訓 33%
年資 (佔全校教師人數%)
0-4年 36%
5-9年 8%
10年或以上 56%

中一班數 4
中二班數 4
中三班數 4
中四班數 5
中五班數 4
中六班數 4

中一至中三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中國語文、生活與社會*、中史、歷史*、地理*、基本商業(中三)、普通電腦*、音樂*、體育、家政(中一及中二)、視覺藝術、綜合科學*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數學(中一)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數學(中二及中三)
中四至中六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中國語文、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生物、中史、歷史、地理、資訊及通訊科技、經濟、旅遊與款待、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體育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物理、化學、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數學延伸部分單元二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數學

語文政策 為配合教學語言微調政策,本校積極加強初中學生的英文能力訓練,尤在初中數理科目加強運用英文詞滙的學習,打穩學習根基。高中按科目的需要,選擇英語或母語教學。為提高英語水平,設英語學習中心,由外籍英語教師主持趣味英語活動,並輔以多媒體自學教材及網上英語教室供學生進修。透過早會閱讀、閱讀獎勵、出版學生文集、語文學術日、英語日、海外遊學團及內地交流等活動、以期望學生掌握兩文三語。
學習和教學策略 課程設計以學生為本,顧及不同學生之能力。初中著重兩文三語、STEAM、生活與社會及專題研習的培訓,並於課餘增設中英數補底班及拔尖班;高中採用互動教學模式,促進師生溝通及提升學生表達技巧,更以補課、講座及測驗輔助學生應付公開考試。各科備有清晰的學科政策、工作計劃;為配合高中學制及課程發展的需要,設立科主任聯席會議,訂定長遠的課程政策。
校本課程 1. 選修科目:2X及3X。 高中開設11科選修科目給學生修讀2-3科。<br>2. 課程重點:各學科均按學生的能力制定適切的校本學習課程。配合高中學制的發展,本校每星期安排其他學習經歷課節、生涯規劃講座等,讓學生全面接觸多元的校本體藝德育及與職業有關的課程知識。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中英數三主科按學生的能力進行小組教學,並舉行拔尖補底及課後支援班,以縮窄學習差異。全校各班設雙班主任,關顧學生個別需要。對於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個別學生,則由學生發展組、教育心理學家及其他專業人士共同跟進,亦設有班主任課,以關顧學生成長及德育需要。
模式融合教育 本校成立學生支援協調委員會,由副校長統籌,成員包括教務、學生發展、輔導及訓導主任,社工、輔導員及教育心理學家。並提供校內測考及申請公開試的特別考試安排。我們透過善用學習支援津貼,增聘支援教師及外購服務,為有需要學生提供各類訓練課程活動,包括言語治療、讀寫訓練、情緒支援、社交技巧及生涯規劃訓練等。並透過與教育局及專業團隊的緊密聯繋,令同學能均衡發展。本校透過向家長提供「學生支援摘要」、聚會、家長日、面談、訪談、電聯及問卷等形式,讓家長了解子女的學習情況和成效。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
家校合作 透過家長教師會及家長校董、家長與教師緊密聯絡,共同關注學生學習及校內生活。家長親子義工隊關心學校及社區,於元朗區傑出義工選舉中屢獲佳績。設家長教育講座,令家長能自我增值,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亦設家長代表及家長校政諮議會,供家長表達對校政的意見。
校風 校風純樸,師生關係融洽。採用全校參與輔導模式,以學生為本,實行訓輔合一,使學生在各方面得到適切輔導。為初中學生設立朋輩輔導計劃。推行臻善全方位獎勵及獎學金計劃,設有學業、品行、閱讀、服務及活動等獎項,鼓勵學生全面發展。
學校發展計劃 1. 強化語文,促進學習; <br>2. 推動科研,善用資源; <br>3. 加強閱讀,擴闊視野;<br>4. 支援情緒,關顧成長;<br>5. 提升形象,增歸屬感。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本校老師積極參與相關教學課程及工作坊,並與友校老師進行教學交流,定期進行本科或跨科的同儕觀課。另參加教育局校本支援計劃,與專家顧問交流及協作。
全方位學習 超過五十項聯課活動,分學術學會、服務團體、興趣小組、體藝小組及體育校隊,其中包括步操管樂隊、校園電視台、英語話劇組、流行樂隊及紅十字青年團等。實施「中一A+B」(每位中一級學生需參加A類及B類學會各一項)、「中四一人一幹事」等措施,促進全方位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