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本校著重培育學生兩文三語兼善。除了中國語文、中國歷史、中國文學、普通話、生活教育、公民與社會發展科、體育(文憑試)外,各級所有科目均採用英語授課。本校致力建構多元化的英語環境,透過舉辦各項英語提升活動,如:英語午後集會、英語小息宣佈、Tinspiration(英文學生文集)、英語話劇及英語遊學團等,來塑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提升學生英語學習效能。各科老師更運用跨學科英語教學法,並有策略地推行英語補充閱讀計劃,引入校本設計的跨學科英語研習單元等,加強學生以英語學習的信心。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強調培育學生的學習態度、技巧和成效。教師用心備課,運用專科知識,輔以先進的資訊科技,開展生動的課堂。重視中、英、數及通識教育等基礎工具科目的教學,以鞏固學生的基礎。為初中學生提供生活與社會課程,提升共通能力、學科基礎知識及技巧,力求中、英雙語並重及數理、資訊科技的應用。高中編制則按學生志趣及學能,設計文、理、商兼備的課程,裝備學生升讀本地及海外大學。本校亦透過生活教育、聯課活動等,進行全方位教育,讓學生身心及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達致全人教育的理想。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3X。 高中學生修讀3科選修科目。<br>2. 課程重點:學校按學生的興趣及能力,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校內或校外活動及比賽,讓學生發揮潛能,各展所長。各科按實際情況調適課程,並進行協作教學,以照顧不同能力學生的需要。除常規教學外,積極籌劃課後延伸學習活動,如:各科的網上學習計劃、學科提升課程、初中奮進班、初中英語銜接課程、境外學習交流團等,藉此擴闊學生視野,提升學習興趣,深化學習效能。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著重老師的團隊協作精神,以全校整合法,推動對學生的全人關顧,其中推行雙班主任制,為學生提供全面照顧。為鞏固學生的學習基礎與效能,本校有系統地推行初中中、英、數功課輔導計劃,並開展各項課後延伸學習安排。此外,本校近年推行的建構與協作學習法亦為照顧學生學習差異的一個重要而有效的途徑。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成立融合教育小組統籌全校參與融合教育的工作,包括由教育局教育心理學家為學童評估、針對個別學生的需要設立個別學習計劃、小組訓練、朋輩輔助、言語表達訓練等等,校方亦有為融合生提供生涯規劃、外展等活動,提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的學能、社交各方面的能力,協助他們融入校園生活及走進社會。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
家校合作 |
本校家教會的宗旨在加強家長與校方間的聯繫和合作、鼓勵家長向學校提供積極建議供校方參考、關注學生成長及聯繫家長間的感情。家長義工與學校協作,發揮專長,培育學生,貫徹家校合作精神。 |
校風 |
落實訓輔結合的理想,既強調嚴謹的校園生活安排,亦注重個人成長與親和的師生關係。此外,又設立學生會、四社及級社等學生組織,以加強校內學生橫向及縱向的聯繫。 |
學校發展計劃 |
本校推行自主學習,並於中一及中二級四個主要科目(中文、英文、數學及生活與社會科)推行協作學習。大量研究文獻顯示,協作學習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效能。它強調同學之間的互相學習,學生可以因著同學不同的背景、性格、學習能力等,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不同的觀點,亦可透過互相幫助,加強理解自己所學,並反思教師所教的內容。學生之間能透過合作學習互有增益,對學習的興趣和對所學概念的掌握均會有所提升。<br>今年自主學習重點為加強學生備課工作,提升課堂學習效能;同時推展高效學習小組,進一步優化學生之間的協作。教師方面,我們會重點發展種籽老師,讓他們在科中推動建構及協作學習法,並協助同科其他同工更進一步掌握自主學習的精神;亦會增加教師之間互相交流的機會,期望達到互相砥礪、見賢思齊之效。此外,我們會繼續優化初中課程,提升學習效能,並與高中課程有更佳的銜接。本校也獲得優質教育基金資助,建立了「數碼自學室」及網上自學資源庫,用以提升同學自主教習的成效。<br>另外,本校透過推行電子學習及「中學資訊科技增潤計劃」,向學生提供深入的資訊科技增潤培訓,藉此培育年輕的資訊科技專才,以滿足香港數碼社會的發展需求。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師資優良,教師大部分已接受專業訓練,委身教育,並積極作持續專業進修。本校亦已建立完善的教師專業發展制度,勉勵教師作全面的專業成長,確保教師的專業質素。 |
全方位學習 |
為學生提供逾50項聯課活動,包括科目學會、服務、制服隊伍及紀律團隊、英語興趣小組、英語話劇、藝術文化及體育活動等。部分活動更特別聘請專業的校外導師主領。此外,亦著重發揚中華文化之人倫與道德理想,特設「中華文化獎勵計劃」,引導同學欣賞、熱愛並傳揚中國源遠流長的優秀文化傳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