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大光慈航中學
佛教大光慈航中學

新界大埔翠怡街四號

本校以「明智顯悲」為校訓,「德、智、體、群、美、靈」六育齊施,致力培育學生全人發展;並本着佛陀慈悲的精神,致力提升學生成績,並推行佛化教育,培養良好品德,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孕育社會棟樑。

Secondary School Profile

校監/學校管理委員會主席 范勢楚先生(MH)
校長 梁穎媛女士
資助種類 資助
授課時間 全日
學生性別 男女
辦學團體 香港佛教聯合會及大光園有限公司
宗教 佛教
創校年份 2009
校訓 明智顯悲
學校佔地面積 約 7,000 平方米

中一 -
中二 -
中三 -
中四 -
中五 -
中六 -
家長教師會會費(年費) "$30"
學生會會費 "$10"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 310
其他收費 0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50
全校教師總人數 53
學歷及專業培訓 (佔全校教師人數%)
教育文憑 91%
學士 0%
碩士、博士或以上 57%
特殊教育培訓 40%
年資 (佔全校教師人數%)
0-4年 32%
5-9年 11%
10年或以上 57%

中一班數 3
中二班數 3
中三班數 3
中四班數 4
中五班數 4
中六班數 3

中一至中三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中國語文、數學*、科學*、中國歷史、佛化德育及價值教育*、普通電腦*、地理*、歷史*、生活與社會、音樂*、視覺藝術*、體育、設計與科技、家政*、普通話(中一二)、生涯規劃(中一二)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
中四至中六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必修科目:中國語文、數學、公民與社會發展 選修科目:中國歷史、地理、旅遊與款待、資訊及通訊科技、視覺藝術、生物、化學、物理、倫理與宗教、經濟、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數學(延伸部分—單元二)<br>非公開試科目:佛化德育及價值教育、體育、成長及發展(中四)、生涯規劃(中五)、體藝STEM課程(中五)、英語傳意(中六)、音樂(中四六)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

語文政策 1. 本校推行母語教學,重視兩文三語基礎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基礎。 2. 優化校本英語課程及教材,提升教學效能。積極鼓勵學生參加英語辯論、英語戲劇、英語朗誦、英語徵文比賽等活動,令學生投入英語學習。 3. 舉辦英語日、英語辯論工作坊、生活英語、Daily<br>News、午間英語茶聚等活動,全方位營造英語學習環境,鼓勵學生多用英語溝通。 4. 部分學科推行跨科學習的「英語延展教學活動」,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效能。
學習和教學策略 1. 課程設計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均衡及全面的發展。 <br>2. 增聘教師及教學助理,促進師生交流互動,照顧學生學習的多樣性。<br>3. 全校中、英、數科按學生能力分組,推動適異教學,在課程和教材上按學生能力調適,照顧不同能力及學習風格的學生。<br>4. 善用評估數據,持續瞭解學生的學術能力,調整教學策略,提升學與教成效。<br>5. 提供多元化課後學術支援計劃,如核心科目增潤班、功課輔導班、校本英語深造班、小組學習班、提升學術成績班等。
校本課程 1. 選修科目:2X及3X。 設11個選修科(包括大埔區聯網課程);亦可選修應用學習課程。<br>2. 課程重點:(1)持續加強跨科協作的學習活動,推展多元化的學習經歷,培養正面價值觀及態度。(2)初中英語課設"Dolch Programme"學習常用英文單字。(3)初中電腦科增設編程及AI課程;科學、數學、設計與科技科合作加入STEM的跨科課程。(4)中四設成長及發展課(SEL),把正向心理和成長思維融入教學,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面對未來的挑戰。(5)中五設體藝STEM課程,培養學生的解難能力及共通能力。(6)中六設英語傳意課程,鞏固學生英語運用能力及傳意技巧。(7)在其他學習經歷方面,推展多元化的課後延伸活動,包括境內考察、跨境交流、義工訓練及社區服務等,擴闊學生的視野。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1. 中、英、數核心科因應學生能力分小組教授,以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 2. 各學科訂定測考卷的難易程度比例,並配合促進學習的評估,跟進學生學習進程,輔以適切的教學策略和學材,促進學習。 3. 訓輔組設「我做得到奬勵計劃」,全方位推動學生積極投入校園生活,參與宗教及學科活動、各類比賽、社區服務,培育學生成長。 4. 善用電子學習平台,讓學生進行自我評估及同儕協作學習,延展所學。 5. 為資優生作輔導和培訓,推薦參加不同機構或院校開辦的資優課程,提升潛能。
模式融合教育 1. 設立學習支援組,成員包括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師、社工及校本教育心理學家;支援方向包括學與教、學生成長、家校合作及教師專業發展。 2. 學與教方面,推行「小組學習計劃」,以「小步子」原則設計適切課程,並鼓勵朋輩學習圈。此外,為培養學生積極學習,設立輕鬆「攻」課天,全方位支援學生學習需要,鞏固學生學科基礎。 3. 學生成長方面,推行午間及課餘成長活動,提升學生的社交能力。此外,與生涯規劃組合作,為學生提供職業導向課程及溝通技巧訓練,規劃日後路向。 4. 家校合作方面,學習支援組定期與家長進行學生個案會議,並向家長提供「學生支援摘要」,讓家長了解學生的學習進程。 5. 教師專業發展方面,邀請校本教育心理學家、社工為教師提供培訓,分享照顧學生學習及個人成長的政策及支援策略。積極參加教育局校本支援計劃(SEN),把教師持續專業發展、校本課程發展和學校發展三者緊密聯繫,促進學生學習。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
家校合作 1. 透過家訪、家長聚談,加深師生的認識,培養和諧的師生關係,增強家校合作。<br>2. 家校合作融洽,家長教師會積極組織聯誼活動,如國畫班、書法班、興趣小組,並參加學校的義工服務,加強親子及家校的溝通。<br>3. 引入社福機構或其他合作伙伴,舉辦座談會、工作坊及短期課程,以擴闊家長及老師的知識層面,並讓彼此交流管教子女的心得。<br>4. 每年家長教師會出版兩期會訊,加強會員的溝通。
校風 1. 積極推動全校共融文化,營造和諧校園。<br>2. 本學年價值觀及品德教育主題為誠信、尊重他人、國民身份認同,透過跨科組合作,發展校本價值觀教育課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建立正向思維及價值觀。<br>3. 推行「我做得到獎勵計劃」、「一人一義工計劃」及「成長體驗活動」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關心社會、服務他人。<br>4. 透過班級經營,建立共同的目標,加強凝聚力,並定期各級「班主任會議」,全面關顧學生成長。 <br>5. 組織多元化的社交小組或團隊活動,培育學生品德。 <br>6. 中四級引入「成長及發展課」(SEL),提升學生的正向動力及抗逆力,建立正面情緒和品格。
學校發展計劃 1. 優化教師專業發展,推動校園交流文化。<br>2. 推動課程發展,照顧學習的多樣性。<br>3. 發展及推動STEM教育,提升學生對相關學科的興趣。<br>4. 以多元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br>5. 優化價值觀及品德教育,結合認知、情感及實踐,培育學生的正面價值觀及良好品格。<br>6. 提升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br>7. 以全校參與模式推行生涯規劃教育。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1. 加強對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專業培訓,除定期組織教師的經驗交流會、邀請專業團體到校主持專題講座外,更鼓勵教師參與專上院校主辦的專業培訓課程。<br>2. 優化自評機制,透過定期的課業檢查及各科的學生學習情況問卷調查,檢視學與教的質素。<br>3. 發展電子學習,加強教師相關的培訓,促進多元教學,提升學與教的成效。<br>4. 加強教師評估素養,並推動電子評估,善用科本「人才庫」、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學生數據管理平台」DMP,結合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技術,有系統識別學生的強弱項,盡早介入,為學生提供適合的學習支援。<br>5. 加強檢視學生「情意及社交表現評估套件」數據,優化學校在學生成長及發展的策略,照顧學生發展及成長。
全方位學習 1. 校內開設二十多個學會並組織多個體育項目校隊,迎合及發展多元化有益身心發展興趣。<br>2. 每年舉辦不同的跨學科活動與專題研習,提升校園學習氣氛。<br>3. 安排各級的義工訓練,讓學生走進社區,為獨居長者、視障人士、肢體傷殘人士等不同階層的人士服務。<br>4. 每年籌辦「澳門團隊挑戰活動」,讓中四全體學生走出教室,擴闊視野。<br>5. 積極參與不同院校及機構的特色學習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歷程,如:教育局校本支援計劃、廉政公署高中I TEEN領袖計劃、教育大學「教育創新領導計劃」、中文大學「育養珊瑚校園計劃」、香港大學生物系「HKU_榕榕守護隊_學生樹藝師計劃」、理工大學「全港中學Data Science & STEM精英學習計劃」、嶺南大學與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br>6. 籌辦多個境外交流活動,曾主辦「杭州、紹興文化及創新科技探索之旅」,「柬埔寨佛教與文化考察團」及「2023莞台港澳青少年科技教育交流暨第二屆“莞邑杯”機器人邀請賽」。<br>7.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外活動及比賽,豐富不同的學習經歷,拓闊視野。本校學生曾獲選參加「少年太空人體驗營」、「大埔及新界區傑出學生」及「大埔區傑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