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中一至中六實施母語教學。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1. 教師間同儕觀課,發展集體備課協作模式; <br>2. 運用資訊科技協助教學,並發展網上教學; <br>3. 引入專題習作功課模式,透過網上蒐集資料、實地採訪參觀考察、分組研習匯報等,讓學生愉快地有效地學習; <br>4. 發展校本化初中課程,部分科目更由本科教師自行編寫課程及製作教材; <br>5. 於中一至中三設生活與社會;設計跨學科教學單元,一方面減省重叠的課程內容,增強教學效能;另一方面發展學生綜合互貫的能力; <br>6. 發展「照顧學習差異教學法」,透過「診斷式測試」和「分層教材/課業」,協助不同學習能力和風格的學生學習;<br>7. 中一至中五有需要的學生提供調適卷,更有效地評估學生的學習進度及成效。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2X及3X。 提供12科選修科目及應用學習課程(模式一及二),同學可因應自己的興趣及目標選擇。<br>2. 課程重點:本校透過課程、教材、教學法和評估等各方面的調適,照顧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根據能力差異將學生分成兩至三組,進行分層設計,教學目標及內容深淺因應程度而有所不同。老師會定期檢視學生的學習表現,讓學生選擇符合個人需要的教材,以致每一位學生都能投入學習,各展所長。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1. 本校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與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及香港教育大學合作,策劃為期三年的「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2.0,透過專業協作,將「適異教學」的理念推廣,讓教與學更臻完善;2. 本校於初中各班增聘一名課堂學習支援助理,並於課室設立資源角,以不同形式支援有學習需要的學生,提升學習效能;3. 為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撰寫「個人教育概覽」(IEPro);4. 進行「中、英、數學科能力評估」;5. 轉介懷疑個案予教育局接受正式評估;6. 開設中一及中二級中、英、數科「資源班」,並由任課老師為學生擬訂「個別學習計劃」(IEP);7. 推行「照顧個別差異的教學法」(DI);8. 推薦資優生到香港資優教育學院成為學員;9. 透過以上各項工作,一方面提高老師對不同需要學生的認識,實踐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讓學生體現關愛和共融的學習文化,使不同能力性向的學生適應校園生活,投入課堂學習。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透過「全校參與」模式,制定一套有系統的支援政策和措施,讓教師共同支援有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有效地照顧個別差異。本校於中一及中二級設立資源班抽離式教學,為學生擬訂長短期學習目標,參照學生個人化課程及進度訂定評估內容,並定期召開個別學習計劃會議,檢視學生的學習情況。本校於中一至中三級增設課堂學習支援助理,配合科任老師的教學進度,重點支援有學習需要的學生。課程規劃方面,本校採用分層策略,教材分為基礎、進階及挑戰程度。另於考測設有「一般試卷」與「調適試卷」,照顧學生的不同需要,讓學生能理解和回答題目,教師會定時檢討學生之學習表現。為使學生得到更多的適切支援,本校靈活調配校內資源及引進校外資源,提供各類針對性服務,包括言語治療、動作協調訓練、桌上遊戲、社交訓練、共融活動等,以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本校亦重視教師的培訓,定期安排教師接受特殊教育培訓課程及參加研討會,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 |
家校合作 |
成立「家長教師會」,透過定期活動及會議,促進家校合作。 |
校風 |
校風嚴謹,師生關係良好。推行「成長課程」計劃,以協助學生愉快地成長,包括:<br>1. 守規自律。與校外專業團體合辦有關活動,例如「卍慈生活樂繽紛」宿營,強化學生自尊自律之意;<br>2. 藝術教育。積極推展美術、音樂、戲劇、舞蹈等藝術項目,培養學生高雅之情操;<br>3. 品德教育。編訂校本「成長多面睇」班主任課課程,有系統地協助學生修養品德;<br>4. 行為輔導。藉各種輔導活動,協助學生建立正確之生活態度、價值觀及學會欣賞生命;<br>5. 服務社群。發展義工服務計劃,體現母會「宣道展慈」之精神;<br>6. 領袖培訓。舉辦「領袖訓練班」,培訓社及學會幹事。另藉學生會,進一步訓練領袖人材。 |
學校發展計劃 |
1. 透過數碼平台及工具,優化學與教、學生支援、學校行政及溝通。<br>2. 將生涯規劃元素有系統及全面地滲入課程、學生活動及支援,讓學生更了解自己,盡展潛能。<br>3. 透過正向教育為學生營造幸福感,從個人、學校、社會及國家等不同層面,推廣正面價值觀。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本校致力建構一個專業的教師團隊,以支援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透過各種有效能的專業發展活動,例如訪校、參與研討會和工作坊、老師共同備課及深入分析學生個案等,我們已經成功營建一個濃厚的自我反思的氛圍及追求卓越的文化。我們亦鼓勵教師與其他學校的同業分享心得。 |
全方位學習 |
1. 本校十分著重學生多元發展,為學生提供寬而廣的其他學習經歷(OLE),特設各藝術課程,包括虛擬實境、多媒體製作、園藝、話劇製作及樂器班等﹔課外學習活動亦豐富而多樣化,包括氣球紮作、雜耍、皮革品製作、手鈴、結他、敲擊樂、康體訓練、棋藝及烹飪等,學生可按個人興趣作出選擇,學習一技之長。<br>2. 初中學生於入學時可以參與不同的制服團隊(基督少年軍、童軍、女童軍、紅十字青年團),培養自律、領導及服從等團隊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