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實行母語教學,以誘發學生學習興趣及思維訓練,英文科負責策劃和統籌全校性提升英語水平的活動及豐富的英語學習環境,讓學生於課堂以外有更多學習及應用英語的機會。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1. 推行「自主學習計劃」,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和習慣;<br>2. 推行電子學習計劃,令課堂更靈活、互動及富趣味性;中一及中二級推行自攜裝置計劃;<br>3. 進行合適的課程剪裁及分層課業,以更有效地照顧學習的多樣性;<br>4. 於高中引入應用學習課程及其他學習經歷; <br>5. 推行專題研習、跨課程學習、實地考察及探究式學習等,務求使學生走出課室,愉快學習;<br>6. 推動各類閱讀計劃,以培養同學的閱讀興趣和習慣。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3X。 高中學生可選修3個選修科目,包括應用學習課。<br>2. 課程重點:初中設創新科技科,提升學生的科創能力。另一方面,學校亦透過跨科協作,推行STEAM教育,激發學生的創意思維。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本校一向致力建立相互尊重、關懷及接納的校園文化,並已成立專責小組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提供適切的支援和輔助。學校亦透過適當的編班及分組機制、課程調適及資源增撥,以照顧不同能力學生的學習需要。<br>設立獎、助學金,獎勵學業成績優異同學,並協助清貧學子,俾能順利完成學業。 |
模式融合教育 |
學生支援組由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兩位支援老師、兩位輔導人員及一位教學助理組成。本校經家長同意後,收集中一級有特殊教育需要新生的資料,以便及早識別其需要。本校亦會甄別懷疑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轉介至教育心理學家跟進及評估,亦按需要舉行「個案會議」,並設計「個別學習計劃」,提供跟進及支援。本校靈活運用學習支援津貼,例如安排中文讀寫訓練、專注力訓練及社交小組等,讓學生得到適切的支援。本校亦安排測考調適,如加時、放大試卷、獨立考室等,並為同學申請公開試調適。本校亦透過在主科試行照顧學習多樣性教學策略、分層課業等,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學校亦安排教師接受培訓課程及培訓活動,提升校內教師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專業能力。學生支援組及輔導組合作,參加跨專業的「醫教社」計劃,舉辦不同的精神健康及社交小組,支援有情緒及社交適應需要的學生,助其融入校園生活,建立共融文化。本校向有關家長提供「學生支援摘要」,讓家長了解學校的支援,透過問卷及面談,促進家校溝通。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 |
家校合作 |
本校家長教師會於1997年成立,學校逢星期三下午均會開放家長資源中心,為家長提供聚會的空間,鼓勵家長建立相互支援的網絡。更推展「家長義工計劃」,凝聚了一群熱心家長,積極為學校及社區服務,共建關愛共融文化。 |
校風 |
1. 校風純樸,致力培養同學自律守紀的精神;<br>2. 為同學安排德育、公民教育、性教育、環保教育等活動,達致全人教育的目的; <br>3. 致力建立「義務工作齊參與」的文化,鼓勵學生加入義工行列,培養無私貢獻、不計回報的精神; <br>4. 推行多項獎勵計劃及全方位學習活動,幫助學生提升自信、培養品德; <br>5. 所有班別設立雙班主任,使同學得到更周全的照顧和指導; <br>6. 老師放學後於午膳及校外巡察,關顧學生行為表現及安全。 |
學校發展計劃 |
持續性工作重點: <br>1. 營造關愛的校園文化; <br>2. 啟發學生潛能; <br>3. 培養學生良好的個人品德及素質; <br>4. 營造良好學習風氣; <br>5. 提升學生語文水平; <br>6. 提升教師教學效能及學生學習成效; <br>7. 發展藝術、設計、科技及創意學習。<br><br>2021-2024年學校發展計劃關注事項: <br>1. 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br>2. 協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及精神,從而提升學習表現;<br>3. 建立學生正向價值觀。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1. 每年均舉行多次教師專業發展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br>2. 鼓勵教師持續進修,並多與同業交流教學心得,開拓眼界; <br>3. 提倡同儕觀課文化,鼓勵教師互相觀摩及學習,提升教學質素; <br>4. 鼓勵集體備課,以優化教學方法及質素。 |
全方位學習 |
本校按學術、興趣、體育和服務四種類別成立多元化學會,讓同學透過積極參與及組織活動,發展個人興趣和潛能,提高協作、溝通能力及領導才能。每名中一及中二學生均需參與一支制服團隊,透過嚴謹的紀律訓練,積極參與社區的服務,藉以培養同學的責任感、自信心、抗逆力及服務精神。此外,為擴闊學生視野,本校每年組織多次學生境外交流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