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以中文為授課語言,設普通話科。學校重視英語學習,特別增聘外籍英語導師,提供學生更多接觸及使用英語的機會。學校亦與恆生大學協助,開辦中一級英語班,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與學習興趣。英文老師亦舉辦各項活動,如英語日、英語遊戲等,以鼓勵同學活用英語。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以「成功教育」理念,利用多元化的教學策略,以資訊科技促進自主學習,發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互動及學與教效能。初中及高中舉辦全級境外學習交流,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各學習領域以中央課程為基礎,自行制訂深度與廣度配合學生能力和社會需要的eLearning校本課程。學校發展校本STEAM課程,透過跨科協作,提升學生創意及解難能力;並推行「自攜裝置BYOD」計劃,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3X。 除本校開設之選修科目外,學生可選擇修讀應用學習課程。<br>2. 課程重點:就學校的辦學理念及學生成長需要,發展生活及社會教育課、境外學習、全方位學習、體藝培育、學習策略、服務學習等課程,擴闊學生視野,提升思維能力,從學習及生活中,體驗成功。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對有需要特別關顧的學生,提供個別輔導及支援。本校之經驗與成績,獲得肯定,亦曾舉辦不同講座,與教育同工分享。本校輔導老師、駐校社工、駐校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及學生輔導員,依照校本「照顧特殊學習需要學生流程」,定期與家長及老師溝通,並透過個案會議,讓全體老師推行協助學生成長的基本策略。本年度參與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聯同香港大學合作的「喜伴同行計劃」及「醫教社同心協作計劃」,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提供更充分的照顧。學校本學年成功申請社會福利署「攜手扶弱基金—課餘學習及支援項目」配對基金,增設初中課後學習支援及託管計劃,幫助有需要學生提昇學習能力及全人發展。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設有「學生支援委員會」及「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同學,提供不同層級支援。透過家長講座,邀請社工、班主任對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作出適時支援。<br>本校會為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爭取更多的資源,學校參加了教育局「喜伴同行—支援有自閉症學生計劃」,讓同學得到適切訓練和支援,並釐訂「個別學習計劃」,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提供適切的關顧。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
家校合作 |
家教會成立24年,定期舉辦親子講座與活動,並出版通訊,組織義工隊,綠化校園組等,提升學生、家長對學校的歸屬感。 |
校風 |
本著關愛精神,深化班級經營工作,中一至中五設有雙班主任,學生須留校午膳。<br>除駐校社工外,更聘有專業輔導人員,推行「成長頻道」、「我班是我家」、「振翅高飛」、「健康人生」、「朋輩輔導」等計劃,另舉辦學習營、成長挑戰營、商校伙伴義工服務等,全面深化關愛文化。本學年續獲辦學團體資助中一、中二及中四全級作境外學習、教學及成長支援輔導活動、職場體驗計劃及各類學習經歷等。 |
學校發展計劃 |
三年發展計劃重點(2021-2024):<br>1. 優化課程及課堂教學,培育全人啟迪多元;<br>2. 培養學生正向人生觀,創建健康校園; <br>3. 透過全校參與模式,鞏固生涯規劃發展,盡展學生潛能。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除每年3天培訓日外,更利用每月教職員會議,作分享交流。本校教師積極參與「照顧特殊學習需要學生」及電子學習老師培訓課程。本校教師經常應教育局及友校邀請,分享學校成功經驗。 |
全方位學習 |
學校設有多類型課外活動學會,如體育、學術、興趣、制服團隊及服務。星期五設其他學習經歷時段,星期六為中一級舉辦制服團隊訓練。學校亦籌組跨學科活動,如全方位學習周、綜藝表演、創意解難挑戰賽、閱讀日、英語日及各學習領域的學科週等。此外,初、高中均設有全級性的境外學習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