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堂田家炳中學
仁愛堂田家炳中學

新界屯門山景邨屋邨中學第1校舍

本校為仁愛堂轄下政府資助中學。本校重視教師的專業發展,並致力與家長協作,與社會各界人士聯繫,創造理想的教學環境,提供高素質的教育服務。我們堅信教育能為社會培養一批有知識,有多元能力及有責任感的年青人,能為社會公義及國家進步作出貢獻,達至「己立立人」。

Secondary School Profile

校監/學校管理委員會主席 田慶先先生(理學士(化學工程))
校長 紀思輝博士
資助種類 資助
授課時間 全日
學生性別 男女
辦學團體 仁愛堂有限公司
宗教 -
創校年份 1987
校訓 己立立人
學校佔地面積 約 4,000 平方米

中一 -
中二 -
中三 -
中四 -
中五 -
中六 -
家長教師會會費(年費) "$20"
學生會會費 "$15"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 450
其他收費 0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53
全校教師總人數 55
學歷及專業培訓 (佔全校教師人數%)
教育文憑 96%
學士 0%
碩士、博士或以上 62%
特殊教育培訓 13%
年資 (佔全校教師人數%)
0-4年 24%
5-9年 9%
10年或以上 67%

中一班數 4
中二班數 4
中三班數 4
中四班數 4
中五班數 4
中六班數 4

中一至中三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中國語文、中國歷史、普通話(中一至中二)、生活與社會(中一至中二)、視覺藝術、體育、音樂、科技與生活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數學、普通電腦、歷史、地理、生活與社會(中三)、科學、STEM(中一至中二)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中四至中六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中國語文、中國歷史、中國文學、公民及社會發展、旅遊與款待、視覺藝術、體育、其他學習經歷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數學(包括必修部分及M2)、物理、化學、生物、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地理、經濟、歷史、資訊及通訊科技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語文政策 全校中一至中六級主要科目均實施英語教學。中文科推行「六年一貫」文言文教學,著重提升學生中華文化素養。中一至中二開設普通話科,致力提升學生兩文三語能力。為營造全校語文環境,本校舉辦暑期外國遊學團、初中及高中內地文化考察交流計劃等。此外,本校鼓勵學生參與中、英文朗誦比賽、校際辯論比賽等,豐富學生的中英文學習環境。
學習和教學策略 持續優化校本課程,兼顧教學效能及學生學習表現。中一至中三各設一菁英班,其餘班別以混合學能表現分班,部分學科設分組分流教學,鼓勵學生互助協作,促進及發展學生多元能力。學校以校本模式及抽離式推行資優教育。學校重視學生全面發展,營造學習氣氛,培養學生良好學習態度。
校本課程 1. 選修科目:2X及3X。 新高中選修科組合搭配靈活,學生可選文理商科及社會科學,或跨範疇學科組合。<br>2. 課程重點:中文科推行「六年一貫」文言文教學;英文科加強英語閱讀及為學生營造全方位英語學習語境,施行校本以英語為學習語言銜接課程;數學科以聯課活動,數學比賽及電子平台推行校本課程;科學科發展探究式教學。學校以校本形式推行學生成長課、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生涯規劃及文化藝術等課程。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本校以「整體參與」、「照顧差異」及核心價值的培育理念,透過科組協作推動正規課程、非正規課程及隱蔽課程進行學生培育工作,照顧差異,鼓勵同學協作。部分學科按學生表現,施行小組教學。中一至中三級各設一班菁英班,其餘各班以混合學能表現編班。高中學生選讀二個或三個選修科,發揮學生不同潛能。
模式融合教育 本校為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成立學生支援組,由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作統籌。學生支援組成員包括副校長、輔導主任、訓導主任、輔導員、社工和教育心理學家。本校增聘1名輔導員及1名教學助理專注照顧個別差異和特殊學習需要之學生。<br>學期初為特殊學習需要之學生召開「個案會議」,讓班主任、授課老師及級訓輔導老師了解該學生的情況,以及討論功課及測考調適安排,另為個別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制定「個別學習計劃」。學習方面,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和輔導員定期與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面談,設立不同的班組(專注力訓練小組、言語治療小組、藝術治療小組等)及興趣班,讓同學在不同的班組中分別學會提升專注力、與人相處技巧、溝通技巧、提升自信心和增進人際關係,並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提供考試調適及功課輔導,協助他們解決學習遇到的疑難。<br>教師培訓方面︰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輔導員及部份老師已接受「照顧不同學習需要」培訓。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家校合作 推動家長與學校建立伙伴關係,於家長全體大會選舉「家長校董」。定期舉辦家長日、家長小聚及各級家長晚會,包括中一、二級課程與教學晚會、中三級升高中選科輔導家長日、邀請中六級家長出席文憑試輔導活動等。家教會積極參與各類學校活動,以了解及推動學校發展。家長義工小組協助推行活動,出版家長通訊,促進家校溝通。推動親子社區服務,鼓勵家長及學生共同參與社區發展。
校風 1. 教育局優質教育基金傑出學校獎勵計劃頒發本校為全港首間在「校風及培育範疇」表現卓越的學校。傑出學校獎勵計劃評判團特別欣賞本校:「採用『學生為中心』及『校本輔導』的政策,提供有利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習環境。學校的理想和使命源於一個基本信念,就是每個學生都能透過積極參與、親身體驗及多元化活動來學習。學校的目標、政策、計劃和主要決策都符合這個理念。全體教職員都抱有共同的理想,為達致學校的使命而積極投入工作。教師有濃厚的團體精神,士氣高昂,並深明自己的角色是提供校本輔導、愛護和支持所有學生。對於一些在學習和發展上特別需要鼓勵的學生,教師的支持尤為重要。」(傑出學校獎勵計劃嘉許狀評語)。<br>2. 2013年,香港中文大學優質學校改進計劃及教育局分別對本校進行質素視學,對本校之校風及學生支援給予高度評價。它們認為本校培育政策明確,能以「價值為本」、「多元參與」、「領導卓越」為信念,帶動全人發展;師生關係良好;學生喜歡校園生活,同儕相處和洽;學生領袖普及化,能激發朋輩互助互勉的精神。
學校發展計劃 1. 價值引領教育初心,完善專業發展框架,提升管理系統效益。<br>2. 具體化學與教目標,提升教師教學效能,完備課程/評估框架。<br>3. 實踐田品修身利他,專業帶動傳道解惑,落實成長課程藍圖。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全體教師具有學士學位或高級學位,並具備教育專業文憑或證書。本校連續多年獲教育局評選為資源學校,參與「專業發展協助計劃」;經驗教師持續獲教育局及大學教育學院邀請及借調,與本地教育同工分享學校成功經驗,參與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遴選參與「優質學校在香港」計劃,成為五所成員中學之一。學校定期舉辦教師專業發展日,定期組織教師到內地及外地考察交流,鼓勵教師進修及研習,讓教師能與時俱進,為學生提供最適切的教育。
全方位學習 鼓勵學生參加體藝、興趣、學術、宗教、服務、生涯規劃、STEAM教育等聯課活動。學生分屬不同社別、學會。本校獲香港電燈公司及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撥款,設有溫室,進行魚菜共生及水耕種植,促進學生學習及實踐可持續發展理念。學科活動培養學生多元能力,配合跨學科專題研習,每年定期安排學生到內地或其他地區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