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本校多年來以提升學生三語兩文能力作為重點關注項目,故推行了不同措施及項目。其中包括:<br>1. 初中增設英語校本課程,如跨課程語文學習、英國文學,以增加學生接觸及學習英語機會。 <br>2. 近年參加教育局中文科種籽計劃,先後有八名教師借調至教育局協助推動課程改革,令本校教師掌握課程發展的趨勢。<br>3. 透過普通話科及多元學習活動,加強學生聽講普通話的能力。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1. 嚴謹推行正規課程教育,確保學生於個人學識及在公開考試中取得理想成績。<br>2. 重視以英語為學習語言,透過英語日、英語週、海外交換生計劃等活動,營造豐富的英語環境。<br>3. 積極參與各類新課程的先導計劃,如中、英、數、資訊科技教育等,更安排本校優秀老師借調至教育局,以協助全港推動各科課程發展。<br>4. 為配合學生需要,本校老師積極設計校本課程,如中國語文、STEAM及綜合藝術教育課程,開創同類課程之先河。<br>5. 引進新教學法,如協作教學法、戲劇教學法、跨科專題研習等,並安排老師共同備課及參與同儕觀課和課堂研究,以提升教學果效。<br>6. 推行「自攜裝置(BYOD)計劃」,讓同學透過自主學習及互動學習的模式,提升學與教的成效。<br>7. 加強學生之思考能力及自學能力訓練,建立反思的學習習慣,以配合時代需要。<br>8. 為學生提供大量境外學習機會,讓學生走出課室,培養國際視野。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3X。 本校開設14個選修科目,學生可按照自己的能力及興趣修讀。<br>2. 課程重點:跨課程語文學習(中一至中二)、英國文學科(中三)、電腦認知科(中一至中三)、設計與科技科(中一至中三)、STEAM教育科(中四至中五)、綜合藝術教育科(中四至中五)、德育及公民教育科(於初中加入東華三院德育課程)。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分別為精英及成績稍遜學生設立針對性課程、推行小班教學、英數拔尖補底班等措施,照顧學生不同需要。初中更特設「璞玉計劃」,以多元化學習活動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各科尖子。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成立學生支援組,成員包括校長、副校長、訓輔組主任、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教育心理學家、語言治療師、社工、班主任、教學助理等,落實推行「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照顧個別差異,包括優化課堂學與教策略,提供評估、轉介、輔導及訓練。 <br><br>在資源運用方面,利用學習支援津貼及結合其他校內資源,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社交、情緒、執行技巧、言語表達等訓練小組、課後輔導班、家課和測考調適、「生涯規劃」輔導;又與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家長緊密溝通,並鼓勵家長參加講座,以了解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習特性,從而配合學校的措施。為提升校內教師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專業能力,亦鼓勵教師參與由教育局舉辦的培訓課程。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
家校合作 |
本校家長教師會已成立十多年,除作為學校與家長的溝通橋樑外,更參與制定政策、舉辦家長教育及親子活動,為學校的緊密合作夥伴。 |
校風 |
本校校風淳樸,管教嚴謹,老師對同學主動關懷,讓中一同學能在短期內融入校園生活。除有社工及教育心理學家外,更透過推行訓輔合一及成立四社、「大哥哥大姐姐功課輔導計劃」、「雙班主任制」等政策,協助學生健康成長。 |
學校發展計劃 |
1. 加強英語培訓,協助學生順利過渡至英語學習模式,例如設立跨課程語文學習、強化英語課程及增加課節;舉辦各類型英文活動如成立英語演講會、推廣英國文學欣賞等;<br>2. 加強推廣藝術教育,推行「一生一藝術」計劃及舉辦「薈藝嘉誠」綜合藝術晚會等;<br>3. 加強推廣STEAM教育,透過跨學科學習,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br>4. 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及推動自主學習政策; <br>5. 培育「嘉誠人」良好素質,培養正面價值觀,發展學生的領導才能。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除透過同儕觀課及共同備課等平台,鼓勵教師相互學習,提升學與教效能外,亦成立教師發展組,就老師及學校需要,統籌教師培訓活動以配合相關發展。 |
全方位學習 |
設有逾四十個課外活動組別,主要分為學術、服務、興趣及運動四大類,學生可自由選擇參加不少於一項活動。每名中一至中三學生均須參加「一生一藝術計劃」。學生如持續參與一項活動,可獲學校頒發獎狀(由銅獎至金鑽獎)及優點(最高可至兩個小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