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中一至中三以母語教學為主,數學及綜合科學科英語教學元素佔高比重,所有科目均有跨科目英語學習元素。中四至中六的選修科目中,數學、生物、化學科設中、英文組及數學延伸單元,讓學生因應語文能力、升學目標,選擇合適組別。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2018年起推動「十個關鍵學習習慣」,促進學生發展自學能力。<br>本校透過鼓勵學生與其他學習經歷Other Learning Experiences(OLE)的活動,<br>如社會服務、考察、參觀和學術交流等,擴闊學生視野,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及服務精神。學校亦特設初中閱讀堂、全校閱讀獎勵計劃,以培養同學的閱讀興趣及自學能力。低年級同學於放學後可參加學校安排的功課輔導班,透過老師及學長的輔導來幫助同學解決學習和功課困難。<br>在初中階段,跨學科領域學習為課程特色之一。中二級設跨人文學科的大型專題研習活動,給同學自主學習、整合於各科知識、又有機會向全校師生展示所學。中三級推動科技教育學科的課程協作,已成為所有中三級學生每年全情投入的學習活動,學生應用所學於商業計劃的設計、執行,是培養共通能力和企業精神的理想平台。本校分階段在初、高中推行電子學習計劃,2019年起,中一學生自攜裝置在學校進行電子學習,利用科技促進學與教的效能,增強趣味性及互動性,讓學習更具意義及挑戰性。本校着力推行STEM教育,透過參與各樣的STEM活動及訓練,藉課程內的STEM教育單元及「以賽促學」方式增強學生的解難和自學能力。自2016年起,本校學生參與不少全港公開比賽,並獲得驕人成績。本校在發展STEM教育中,得到不少伙伴的支持:大學學系、志願組織、友校及商業機構等,它們提供了不少全方位學習的機會,並且認識相關的進修途徑及職場機會。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3X。 中四級有超過一百個選修組合;學生可因應個人興趣、能力及未來升學發展,選讀文憑試甲,乙及丙類課程<br>2. 課程重點:學校把課程調適,設計最適切的學與教及評估策略,利用多元化學習材料,將學、教、評估結合,為學生提供豐富學習經驗,體現全人發展和終身學習目標。初中各人文學科以提高學生對身邊事物的觸覺;擴闊視野及明辨性思考能力。並讓學生多探索,學習表達個人負責任及有理據的見解,培養學生自信心,尤其是幫助學生有自信地表達個人意見。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本校透過「正向教育課程@愛禮信」(賽馬會幸福校園實踐計劃)等,培育學生正向成長思維、積極向上、樂觀面對困難及熱愛生命的態度。<br>本校銳意提拔在不同學習領域中具優秀潛能的學生,藉校本課程及由各大專院校提供之課程,有系統地給予學生資優培訓。透過不同的培訓及支援計劃,不同潛質及能力的學生,均能在愛禮信發揮所長、發展潛能及身心健康成長。我們更銳意建立關愛共融文化,讓學生能在彼此包容、互相接納的環境下成長。 |
模式融合教育 |
特殊教育需要支援組主要成員包括副校長、輔導主任、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師、社工、教育心理學家、資深語文科老師及學生發展助理等。因應學生在學習上有不同的需要,本校為學生提供中文、英文、數學、通識及功輔班等支援服務。測考調適方面,除獨立試場及加時外,也就個別學生的需要在測考範圍和評分上作調整,以提升其學習動機和成效。在個人成長發展及人際相處上,本校有言語治療、職業治療、喜伴同行、專注力訓練、執行功能訓練、多元藝術小組及桌遊小組等活動,讓學生透過培訓及同儕合作探索自我,促進個人成長。本校亦銳意建立共融關愛文化,透過《藝‧文青》、共融戲劇、共融遊樂日及義工服務等活動,讓學生學習包容,欣賞及接納他人。學校為教師提供支援SEN學生的資訊及培訓,藉此提升教師的支援能力。此外,學校額外聘請學生發展人員推行活動及進行輔導工作。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舉辦共融校園活動。設專責老師,為非華語學生提供適切及多元化中文學習活動,以及課後學習支援,協助他們融入校園生活,建立關愛共融文化。 |
家校合作 |
學校與家庭對於成長中的青少年相當重要,兩者建立良好關係,能促進彼此的溝通合作,為學生創造美好環境,獲得適當的栽培,協助他們健康成長、積極面對人生,在學業、品德及活動上均有所得益。此外,家教會亦提供機會讓老師與家長在融洽氣氛下相聚,建立互信的關係,合力改善學生的褔利,提昇教育質素,讓學生在德、智、體、群、美、靈均有良好的發展。 |
校風 |
本校校風純樸,學生屢獲校外人士及社區讚賞。學生待人有禮,朋輩相處融洽,對學校有歸屬感,自律守規,尊敬師長,樂於承擔,表現盡責。學校亦因應學生需要推行成長計劃。本校設有輔導班、補習班、研習班、以支援學習;又設獎勵計劃及助學金等以推動全人發展,肯定學生成就。 |
學校發展計劃 |
未來將藉投放資源、校本和跨校專業發展、與優質伙伴協作,推動以下工作:<br>1. 提升學習動力,爭取持續進步:<br>(ⅰ)持續提升學與教策略,建立專業教學文化、提升專業能量,鼓勵學生持續進步,提升學生學術表現;<br>(ⅱ)推動STEM/STEAM教育,在校園建立STEM SPACE,MAKER ZONE,讓學生在一個充滿創意的環境中,運用數、理、工程及編程知識創新事物,造福社會;藉參加具創意及挑戰性的STEM或創客(Maker)活動;積極在相關課程中引入STEM元素,培養學生掌握廿一世紀的技能。<br>2. 提升英語學與教的能量:從英文科學與教策略的提升、跨學科及其他學習經歷中加入英語應用元素、跨校交流及協作、全校英語活動及優化學生在校園接觸英語的機會,促進學生學習和應用英語的動力和成果。<br>3. 以關愛文化為主軸,推動正向教育,回應學生個別需要,創造多元機會。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每年均有教師進修日、老師教學評估、暑期教師退修營等。教學團隊積極提升學與教能量,透過科本的跨學科的、觀課、教研,建立專業分享文化。老師積極參加各類型校內、校外舉辦的專業發展活動。本校同工經常獲教育局、考評局等主持專業講座。 |
全方位學習 |
設50項課外及聯課活動組別,包括學術、興趣、體育,社會服務、宗教和輔導六個範疇。本校同學屢次在下列比賽中榮獲多個獎項,例如香港學校朗誦節及音樂節、全港多元智能競賽、全港統計習作比賽、校際戲劇比賽、校際機械人比賽、中國象棋比賽、圍棋賽、國際堆沙比賽、各區堆沙比賽、游泳、田徑、籃球賽、排球、羽毛球、足球、乒乓球、跆拳道、花式跳繩及全港閱讀嘉年華設計比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