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按照微調中學教學語言政策,會為適應較快的學生開設以英語授課之科目。另外,為培訓學生掌握兩文三語能力,本校開設中、英文輔導班及增潤班,並舉辦英文週及閱讀獎勵計劃等活動。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強調學生全人發展,重視學生的學業和紀律表現,訓練自學及共通能力。<br>各科因應學生能力及需要而設計或調適課程,並設學業促進及事務組,推展學務。<br>同時為提高學習風氣及兩文三語的水平,本校推行「全校廣泛閱讀計劃」,並設早讀時間。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3X。 本校因應學生的興趣和能力開設適切的科目。<br>2. 課程重點: <br> (1)應用學習課程(設有模式一及模式二);<br> (2)高中課程美學教育;<br> (3)各科輔導班、增潤班、初中英語微調課程;<br> (4)跨課程語文學習及跨課程閱讀。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為照顧學生學習多樣性,本校亦採行拔尖保底措施,提供小班或小組教學,並設輔導班及增潤班。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以跨專業團隊模式 (成員包括校長、副校長、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學生支援組、教育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社工、有關教職員)推動「全校參與」融合教育,及早識別和及早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本校強調家校合作,每年為家長提供「學生支援摘要」及邀請有關家長参與「個別學習計劃」會議。校內教師及不同功能小組協作,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擬定支援計劃、課程及教學調適、考試及評核的特別安排,照顧自閉症及讀寫困難學生的學習需要,以及加強社交與情緒管理教育。本校駐校教育心理學家亦會為特殊教育需要學生進行認知或讀寫評估,以安排支援或申請中學文憑試特別考試安排。學校亦引進適當的輔助設備,如讀屏器和語音轉換文字軟件,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訓練與學習機會,消除其學習障礙。本校靈活使用學習支援津貼及有特殊教育需要非華語學生支援津貼為學生提供不同類型的課後學習支援班、非華語學習支援班、生涯規劃活動、社交訓練小組、個別學習計劃、個別畫班輔導、音樂減壓活動等,更與有關的政府團體協作提供言語及聽覺照顧。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 |
家校合作 |
家長教師會為學校全力提供支援,設獎學金,以幫助學生發展潛能,提升教學質素。委員會亦舉辦親子活動、義賣、講座、工作坊、興趣班等,強化親子教育。 |
校風 |
本校校風純樸,紀律嚴明,同學皆以承擔責任、律己敬人為己任。各科組通力合作,舉辦多種活動如網上自學、訪問、交流、敬師愛生及自律助人活動,營造關愛文化,推動學生發揮自重重人精神,回饋社會,關愛社群,建立積極的人生觀,成為一個勇於拓展、敢於承擔的良好公民。整體學校氣氛充滿和諧喜悅,洋溢一片關愛友好的歡欣之情。 |
學校發展計劃 |
本校2021至2024年發展計劃的關注事項為:<br>1. 重文興科,學有所專,投入學習,反思求進。<br> 重點一:加強照顧學生學習多樣性,釋放空間,培養學生廿一世紀能力;<br> 重點二:建構智慧學習型組織。<br> <br>2. 修身立德,情繫家國,激發潛能。<br> 重點一:推動品格教育,關注身心發展;<br> 重點二:情繫社會家國,拓展國際視野;<br> 重點三:激發個人潛能,提升競爭力。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教職員發展及啟導組每年舉辦三天教職員專業發展日,透過工作坊、講座、主題演講及分組研討,提升專業水平,並透過手機程式發放教師專業發展資訊、推動觀課文化,讓教師互相分享教學心得。成立新入職老師啟導計劃以關顧新入職老師。此外,本校鼓勵教師參加教育局或其他教育機構舉辦的進修課程、工作坊及研討會。 |
全方位學習 |
課外活動分四類:<br>1. 學術;<br>2. 興趣;<br>3. 制服團隊;<br>4. 服務。<br>學生會、會社及功能組別亦會安排不同類型活動。本校鼓勵同學積極參與各類課外活動,特設班際盃,以加強團隊精神及發揮潛能。中一更推行「一人一體藝」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