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英語是本校主要的教學語言,而中文及普通話教學亦是致力發展的方向,營造兩文三語的語境。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學校提供與時並進的學習環境,協助同學加強全方位學習以及協作學習,以發揮達善精神。最終,希望同學能成為自主及終生學習者。<br>初中階段提供一般文法中學的課程。高中除四個核心科目外,提供十個選修科目。除此之外,本校推行多個閱讀計劃及閱讀獎勵計劃,並設全校閱讀時間,鼓勵中文及英文廣泛閱讀。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2X,3X及4X。 學生可按個別能力及興趣選讀。<br>2. 課程重點:在高中課程中,設立校本「其他學習經歷」,為學生提供多種不同的機會,鼓勵他們參與五個範疇的發展,包括價值觀教育、社會服務、與工作有關的經驗、藝術發展和體育發展。本校獲得教育局「多元學習津貼」資助,為學生提供文憑試音樂、體育及其他語言課程(日語)作為選修科目。有關語言課程根據相關官方文化機構(考試提供機構)在香港舉辦的指定語言考試的內容編制。此外,本校還會安排部分同學修讀應用學習課程,藉以拓展他們的專業和職業視野。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本校推行多項拔尖補底計劃,統籌及推行全校參與照顧同學的學習差異。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致力建立共融文化,以「全校參與」模式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為他們提供適切和多元化的支援服務,以提升學習效能及協助他們融入校園生活。學生支援組成員包括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教育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以及教師。以班級會議推動「全校參與」概念:在級會中,科主任以及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師一同訂定可行的支援措施,更會按需要邀請家長、教育心理學家等出席個案會議,以便跟進支援工作。學校因應學生特殊教育需要、各持分者意見等,為學生提供適切的支援,亦會轉介至教育心理學家跟進,為有需要的學生制定個別學習計劃。靈活運用學習支援津貼外購服務及聘請專業人士,令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得到適切支援。為有需要的同學安排測考調適,並協助其報考公開試時申請相關調適。本校重視家校合作,並已建立恆常溝通機制,透過面談、訪談等與家長一起商議和檢視有關支援學生的策略。另外,為提升校內教師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專業能力,除安排在職教師報讀教育局的培訓課程,亦鼓勵校內人員參加主題研討會及經驗分享會,加強專業交流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本校會因應需要,實施教育局所訂立的「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學習架構」),幫助非華語學生解決學習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困難,以促成他們銜接主流中文課堂。 |
家校合作 |
學校除了提供專業的培育外,對家校的溝通合作亦非常重視。學校除了透過家長教師會作為家校溝通的渠道外,每年學校亦會安排不同的家長日(中一迎新日、不同級別的家長日等)、家長晚會(升中四選科晚會、中六家長晚會等)、家校交流會等直接與家長面談,交流意見;學校亦會透過學校專訊、家長信、學校網頁、手機應用程式、家長校本問卷等平台加強與家長溝通及聯繫。 |
校風 |
本校學生優秀、勤奮好學、辦事認真,校風優良。<br>由香港家庭福利會提供學校社工服務,並由資深教師組成輔導組,推行多項輔導計劃,提升學生自律能力和品德修養,並加強學生間的關顧氣氛和對學校的歸屬感,例如,為中一至中三同學而設的「輔導學長計劃」、「中二訓練營」、「生活教育」、「老師分享」早會、專題講座等。本校亦為每班設立輔助班主任,即班導師,加強班級經營,營造關愛氛圍。近年,本校更大力提倡正向教育,旨在培養和發揮學生的長處和潛能,推動個人發展的正面元素,從而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和挑戰,邁向圓滿豐盛的人生。 |
學校發展計劃 |
為提升同學素質,訂立學校發展計劃,以「自律、自強、自信」為同學的奮進目標,透過校本活動加強同學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的鍛鍊及發展,從而建立個人自信,健康地成長。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透過活動,增加同事互相認識和溝通,提升協作精神,達致「全方位」的教學成效。 |
全方位學習 |
學校致力於同學五育均衡發展,透過課外活動的參與,同學潛能盡顯。學生分屬四社,學會組織逾30個。每年舉辦大型活動,例如:班際演藝比賽、全校活動日、陸運會等,令校園生活更添姿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