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由2010-2011學年起,本校落實校本語文政策,初中部份班別的科目主要以英語教授,其餘班別亦利用不多於25%課時,實行「英語延展教學活動」,並努力營造優良的語言環境,通過多元化的聯課活動,加強學生對兩文三語的掌握和運用,務求學生達至中英兼擅。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本校課程發展目標及政策清晰,在「以學生為本」的原則下,設計具特色的校本課程,如初中包含「STEM」元素,設計跨學科研習活動,強調學以致用,提升學生解難能力,拓闊學生視野眼界;高中則採用靈活寬廣的選科策略,以照顧學生的興趣及升學就業的需要。<br>本校學生具備積極的學習態度及良好的閱讀習慣,上課專注,認真完成課業,亦能自信地運用英語進行討論;同學更具備良好的閱讀習慣,透過專題研習進行協作學習,具探究精神。<br>本校教師具備專業知識,教學態度認真,課堂教學重點明確,運用不同的教學資源或資訊科技輔助教學,以協助學生掌握所學。<br>此外,教師透過「同儕觀課」及「專題研習」活動,優化教學和啟發學生的高階思維及創作能力,發展探究精神和共通能力;又通過每周兩次的早讀時段、中英文廣泛閱讀計劃和由閱讀推廣組策劃的多項推廣閱讀計劃,幫助學生養成每天閱讀的良好習慣。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2X。 學生可在14科選修科目中選擇2科,學校將根據學生意願及學校人力資源,編訂相關的科目組合。<br>2. 課程重點:本校課程多元化,涵蓋不同學習領域,並加入「STEM」元素於中一至中三級校本課程內。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本校營造關懷和協作文化,鼓勵朋輩互助,照顧差異。各科組訂定測考卷的難易程度比例,照顧學習差異。訓輔兩組、社工及教育心理學家緊密協作,以諒解及關懷的態度,設計具針對性的支援計劃,幫助學生肯定自我,並紓緩學生可能遇到的情緒或行為問題。<br>本校致力推動成長教育、生涯規劃及領袖訓練,令學生得到更周全的照顧,及得以啟發潛能。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運用教育局提供的「中學學習支援津貼」,致力以「全校參與」模式建立關愛共融文化,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理想的學習環境、多元化及適切的支援服務,包括加強學習支援及協助他們融入校園生活。學生支援小組會主動接觸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瞭解其需要,並運用津貼購買個人及小組輔導服務,例如為成績稍遜學生安排不同學科的鞏固課程,為專注力及社交能力較弱的學生提供情緒支援小組、社交小組、義工訓練計劃及課後興趣活動,藉此提升同學的專注力及改善他們的溝通技巧,鼓勵他們與同儕建立良好的朋輩關係及增加自信心。此外,本校更靈活運用津貼增聘額外人手,包括教學助理及學生輔導員,目的是改善他們的學習及行為表現,提升他們的學習效能,讓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得到更周全的照顧。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 |
家校合作 |
家校合作緊密,學校管理委員會內有兩名家長代表,參與制定學校發展的方向和政策;家長委員及家長義工亦經常到校參與各項活動和發展計劃,包括中一適應課程、早讀課、早會、畢業禮、畢業班歡送會、水運會、陸運會。本校分別於2010─2011,2015-2016及2017-2018年度獲頒「關愛校園」榮譽。 |
校風 |
本校採用「全校參與」的模式推行品德教育,營造學校的協作和關愛文化,令學生在一個師生關係良好、氣氛和諧、民主開放的校園環境中學習和成長,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成為一個勇於拓展、敢於承擔的良好公民。 |
學校發展計劃 |
1. 培養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及良好的生活習慣,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br>2. 加強獎勵計劃,鼓勵發放正能量,營造互相欣賞的校園氛圍。<br>3.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及團隊精神,以正面積極的態度去處理和解決生活上的挑戰。<br>4. 提升學生對國民身份的認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br>5. 開拓校外資源,照顧學習差異,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br>6. 推展跨課程STEAM學習,提升學生的共通能力,啟發學生的科研精神。<br>7. 鼓勵學生電子閱讀,提升學科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br>8. 優化學校課程,加強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致力推動教師專業發展,經驗交流及觀課,鼓勵校外校內專業分享,讓教師切磋觀摩,提高專業水平。 |
全方位學習 |
按學術、音樂藝術、體育、演說訓練、紀律、服務及生活領域等類別設立約33個課外活動學會,舉辦多項本地及海外交流計劃,並與中山市實驗中學締結為姊妹學校,促進兩地的學術交流。本校學生亦積極參與各項文化歷史交流活動,過往有探訪首爾、日本、新加坡、北京、西安、貴州、上海、遼寧、廣州、長江三峽、台灣等。學生亦有機會到本地中學進行交流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