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本校極重視英語,中一至中六均推行小班教學,目的是讓老師能多些機會照顧到同學不足之處,學校亦舉辦多項英語活動讓同學能有更多機會運用英語,使他們學得更深刻;中一級部份班別部份科目用英語授課(主要為學科,例如科學、數學、音樂等),其餘班別在數學、科學等科目進行英語延展教學活動過渡到中四用英語教學,其他科目例如視覺藝術、音樂等亦會用活動教同學學好英文;中四至中六則所有理科科目使用英語教學。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中英數三科因應同學程度而進行分組教學,每組約20人,老師有較多時間作個別指導,有助提升同學的程度及自信。各組有各自的課程及教學目標,以達到「拔尖」及「補底」的作用。<br>高年級則以多練習、多思考、多評估為主,藉以建立深厚的學問根基,一方面幫助同學日後發展,亦有助應付公開試及升讀大學。<br>全校推行上課前「閱讀計劃」,中一設立閱讀科,教授同學閱讀技巧,亦要求學生在其他科目閱讀課外書籍及報紙。<br>公開試成績:未來以協助同學升讀大學作為主要工作目標,現正推行一連串計劃幫助同學,中五及中六各科均設有補習班幫助有需要同學爭取好成績,過往數年中學文憑試合格率超過八成,每年約有九成同學入讀大學及大專院校。近年,本校多位同學以極優異成績升讀大學,例如伍耀輝同學入讀香港大學精算系、林筱詩同學和羅庭禧同學入讀香港大學財務及會計學系、曾美寶同學入讀理工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吳玉怡同學獲香港大學醫學院護理系優先取錄、葉泳余同學入讀中文大學專業會計學系,梁顥晉同學入讀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2X及3X。 同學必須修讀4科核心科目及最少需報考2X。<br>2. 課程重點: <br>本校已在初中開始進行「佛化生命教育」,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及時事中學習佛教義理的應用,並藉此培育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及人生觀,並增強同學的抗逆能力。<br>選用英語教授之初中科學、數學及電腦亦採用校本課程。<br>中四及中五均設有「藝術欣賞」課程,目的是使同學對中西藝術有基本的認識及對「美」的欣賞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素質。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為使同學的個別差異得到照顧,校董會支持學校額外聘請多位老師進行中、英、數、通識小班教學,同時有曾受過心理學或社工專業訓練的專責老師協助加強關顧同學學習以外的需要。<br>過去數年,本校屢獲教育局舉辦的「關愛校園」獎項。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成立了學生支援組,成員包括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教育心理學家、社工及言語治療師等,以「全校參與」模式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透過運用教育局增撥的額外資源(包括「學校發展津貼」、「學習支援津貼」及「增補基金」),為學生提供適切和多元化的支援服務,以照顧學生的學習及成長。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
家校合作 |
為使各家長與本校保持良好的溝通和密切的關係,故本校透過一連串活動,如「寫家書」、「家長座談會」、「親子旅行」、「家長工作坊」、「家長興趣班」及出版家長教師會會訊等,有助促進家長、教師及學生間之溝通並建立和諧親子關係,亦提升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此外亦協助家長及子女的成長,建立家長研習網絡,交流及學習管教的心得,如寄發「親親父母咭」、「家長分享會」及「好書推介」等。 |
校風 |
校風純樸,同學沉實受教,校內紀律嚴明,並有各方面的配合,例如班主任與家長的緊密聯繫、高效能的輔導小組及其工作,中一至中三級留校午膳及安排午間活動、興趣小組活動及制服團隊讓同學參與。<br>為提升同學藝術欣賞能力,本校中一同學須參與一項藝術活動(英語話劇、中樂團、合唱團或舞蹈組)中四、中五設有藝術欣賞導修課程,並帶領同學定期欣賞香港小交響樂團、香港舞蹈團、徐展堂中國藝術館的演出或展覽。 |
學校發展計劃 |
1. 發展同學的自學能力及利用STEM教育及電子學習培養同學的科研能力。<br>2. 擴大領袖訓練參加人數,以培育未來更多領袖。<br>3. 透過不同英語活動,例如:英語話劇,英語辯論隊及英語合唱團,提升同學英語能力。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為提升教學效能,本校著重發展「課堂教學研究」,全校老師皆會參與,以優化學與教,並加強觀課交流文化;近年,本校教師經常獲教育局及其他教育團體邀請擔任講座主講嘉賓,與中、小學教師分享教學成果。 |
全方位學習 |
本校共有30多個學會及興趣小組。除一般的學會外,亦設有制服團體及校園電視台等。此外,還會舉辦「韶關貧苦農村生活體驗」、「中港澳學生交流」、「外國交流生接待計劃」等。每年均會安排部分同學到外地交流(如台灣文化考察、上海、蘇州文化考察)或到英國、澳洲、星加坡參加英語深造課程及在外國人家中生活體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