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公會聖西門呂明才中學
聖公會聖西門呂明才中學

新界屯門屯門鄉事會路85號

以學生為本,透過多元教學、基督教的價值觀和聖公會的傳統,培育青少年於德智體群美靈六育均衡發展,發揮個人潛質,成為愛己愛人、愛護環境、服務社群的好公民。

Secondary School Profile

校監/學校管理委員會主席 郭始基先生
校長 湯皓勛先生
資助種類 資助
授課時間 全日
學生性別 男女
辦學團體 聖公宗(香港)中學 委員會有限公司
宗教 基督教
創校年份 1973
校訓 勤有功
學校佔地面積 約 3,000 平方米

中一 -
中二 -
中三 -
中四 -
中五 -
中六 -
家長教師會會費(年費) "$30"
學生會會費 "$30"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 特定用途費用:$310(中一至中五);$155(中六)
其他收費 0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61
全校教師總人數 61
學歷及專業培訓 (佔全校教師人數%)
教育文憑 87%
學士 0%
碩士、博士或以上 37%
特殊教育培訓 45%
年資 (佔全校教師人數%)
0-4年 22%
5-9年 13%
10年或以上 65%

中一班數 4
中二班數 4
中三班數 4
中四班數 4
中五班數 4
中六班數 4

中一至中三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中國語文、普通話、數學*、中國歷史、基督教教育、綜合科學*、生活與社會*、<br>地理*、科技與生活*、歷史、電腦教育、音樂*、體育、視覺藝術、創意及媒體(中一及中二)、基本商業(中三)*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數學
中四至中六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中國語文、公民與社會發展、數學、數學延伸單元一、地理、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生物、物理、經濟、中國歷史、資訊及通訊科技、化學、視覺藝術、科技與生活、旅遊與款待、基督教教育、綜合藝術(中四及中五)、體育、生涯規劃課(中五)、應用學習課程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數學

語文政策 中一至中六實施母語教學。為提升本校學生的英語能力,達致「母語教學、中英兼擅」的目標,初中數學科、綜合科學科、生活與社會科、地理科、科技與生活科、基本商業科和音樂科某百份比之教節或課題均以英語授課,而初中精英班則以全英語教授數學科。另外,延展教學活動包括:以英語教授部分課題、詞彙及重溫以母語學習的內容,使學生有更多機會運用英語學習,增強運用英語的信心。為確保學生學習效能,各部份以英語授課科目於考測時,將設有英語考測部分,以考核學生英語學習的成效。
學習和教學策略 強調六育均衡發展,通過跨學科多元化學習活動、綜合閱讀計劃、早讀計劃及專題研習,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自學能力及融會貫通能力。中一及中四級推行「自攜裝置」政策,配合21世紀的電子學習方向。全校各課室均設有電腦、互動學習白板、實物投影機和投影機。另有設備先進的資訊科技研習中心,多媒體語言學習室、英語學習中心及自習中心,並於下白泥設立「戶外學習中心」,藉以推動體驗式學習及服務學習。高中特設拔尖計劃,內容包括:學習形式指導、學業關顧、英文特訓班、開學指導以及心理質素輔導等。
校本課程 1. 選修科目:2X。 選修科目:生物、物理、企會財、旅款、中史、化學、經濟、地理、視藝、科活、資通。<br>2. 課程重點:本校為中一至中三級設計適合學生程度的英文及中文課程。另外,為裝備學生應付文憑試,本校為高中學生全面推行拔尖補底計劃,另獲教育局多元發展津貼,為高中資優學生開辦抽離式拔尖課程,初中則定期舉辦鞏固班。<br>3. 課程結構強調均衡發展,不斷因應學生能力及社會發展而開設新課程,為初中生提供多元化科目,如:開設生活與社會科、創意及媒體科、電腦教育科、基本商業科及科技與生活科。另推行非常規課程,與校外團體合辦讀書會、成長課程、文化活動及STEAM活動等。安排全校中英文早讀課節;推行英語自學計劃;設立閱讀大使推介讀物;中英文及圖書館閱讀獎勵計劃;舉辦校長讀書會、作家講座、書展及借書比賽;並參與校外閱讀比賽。<br>4. 中一級「明才人起步點」及中四級「明才人突破點」服務學習計劃:本校於初中及高中兩個學習階段的首年特設校本服務學習計劃,培養學生的同理心及責任,塑造僕人領袖素質。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日常課業及考測深淺俱備,照顧不同程度學生。定期舉行級主任會議,檢視學生品學問題,需要時由跨組工作小組跟進個案。設駐校教育心理學家和社工協助有需要之學生,積極推動教師接受特殊教育訓練。
模式融合教育 為照顧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同學,本校善用使用教育局有關津貼,以進行下列各項計<br>劃︰<br>1) 本校除有校本言語治療師外,亦聘請資源老師、學生支援主任及兼職導師,為有需要學生擬定個別學習計劃及考試調適等,並為有需要的學生進行評估及訓練。<br>2) 與外間不同機構合作,為同學開設成長小組,讓同學增加對自我的了解及對升學就業途徑的認識。<br>3) 本校亦為中一及中二學生成立「語文天地」學習小組,藉以支援學生學習上的需要。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
家校合作 學校重視家校工作,定期出版家校通訊、舉辦家長日及校長茶座,加強學校與家長的溝通。本校亦設家長教師會,透過舉辦多元化活動,加強家長與學校之聯繫。活動包括:親子大旅行、家長興趣班、家長增值課程、家長關愛小組及家長教育講座等。此外,本校家長義工也熱心服務學校,協助籌辦各類活動,如舊書買賣、家長也敬師活動、舊校服捐贈計劃、陸運會及學校開放日等。家長與學校共同實踐家校合作的理念,協助學生成長及推動學校發展。
校風 訓輔結合,校風純樸,強調敬師愛生,以愛心推行校本輔導。除由救世軍社區服務中心提供學校社工服務外,更由聖公會派駐教育心理學家及言語治療師到校,提供心理輔導及教育。另設各類獎勵項目,獎勵及表揚品行及活動表現優異之學生。中二至中六級採雙班主任制,而中一級更設三位班主任,並安排留校午膳及設課後成長課,加強照顧。
學校發展計劃 學風推廣,提升學生學習效能感:本校非常重視學生建立學習習慣,致力提高初中生的基礎能力以鞏固學習根基,以及裝備高中生積極預備香港中學文憑考試。<br><br>正向教育,培養學生正面價值觀:本校致力營造正向與幸福校園氛圍,讓學生更投入校園生活,活出堅毅及承擔精神,成為明日領袖。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每年舉行多次教師專業發展日,內容涉及靈育、學與教、學生成長/支援等範疇,每位教師每年須參加一定數量之講座或工作坊,各科老師定期集體備課,並透過互相交流觀課,從而提升教學效能。
全方位學習 學校致力於學生六育均衡發展,透過課外活動的參與,學生潛能盡顯。學生分屬四社,另設學生會、班會、校隊、團契及13個包括學術、體育、藝術、興趣、服務五大範疇之學會小組。另開辦17個藝能訓練班,經常與校外專業團體合辦活動及領袖訓練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