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寺劉金龍中學
妙法寺劉金龍中學

新界屯門青山公路藍地段22號

以佛陀「慈悲濟世」的精神,推行佛化教育,育智育德,貢獻社會,利樂人群,使學生圓融通達,具備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

Secondary School Profile

校監/學校管理委員會主席 吳彩華先生
校長 黃美珠女士
資助種類 資助
授課時間 全日
學生性別
辦學團體 妙法寺
宗教 佛教
創校年份 1973
校訓 明心見性
學校佔地面積 約 6,000 平方米

中一 -
中二 -
中三 -
中四 -
中五 -
中六 -
家長教師會會費(年費) $300(於學生入學時一次過繳交)
學生會會費 "$8"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 -
其他收費 0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52
全校教師總人數 56
學歷及專業培訓 (佔全校教師人數%)
教育文憑 88%
學士 0%
碩士、博士或以上 36%
特殊教育培訓 33%
年資 (佔全校教師人數%)
0-4年 35%
5-9年 24%
10年或以上 41%

中一班數 4
中二班數 4
中三班數 4
中四班數 4
中五班數 4
中六班數 4

中一至中三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中一:中國語文、中國歷史、佛學與社會、生活與社會、普通話、視覺藝術、音樂<br>中二:中國語文、中國歷史、佛學與社會、生活與社會、普通話、視覺藝術、音樂<br>中三:中國語文、基礎中國語文、中國歷史、佛學與社會、視覺藝術、音樂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中一:英國語文、英國文學、綜合人文(歷史地理元素)、科學<br>中二:英國語文、英國文學、綜合人文(歷史地理元素)、科學<br>中三:英國語文、英國文學、數學、歷史、地理、生活與社會(資源與經濟活動)、企業與財務、科學(物理、化學、生物)、科技與生活、電腦認知、體育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中一:數學、STEM、科技與生活、電腦認知、體育<br>中二:數學、STEM、科技與生活、電腦認知、體育<br>中三:不適用
中四至中六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應用佛學、中國歷史、中國語文、中國文學、音樂、視覺藝術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英語文學、數學、經濟、地理、歷史、企業會財(會計)、物理、化學、生物、資訊及通訊科技、體育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公民與社會發展、日語、法語、韓語、基礎中國語文

語文政策 本校着重訓練同學中英兼擅,在濃厚的英語環境下,同學在語文科目亦有突出表現。為響應香港政府將香港發展為區域教育樞紐的政策,我們為國際學生提供交流和沈浸計劃,為學生提供多元文化和全球視野。本校重視學與教成效,以學生有效學習為目標。我們一直關注學生兩文三語的能力,將按照中一新生入學時在語文,有關學科的評核表現及參考家長意願,為她們編配適合語言,以學習需高層次思維能力、連繫現實世界經驗和實際應用的領域。本校重點培訓學生英語表達能力,做到能言善辯,鼓勵同學把握公開演說訓練機會,同學積極參與香港學校朗誦節各項活動,藉此發掘學生的演說能力,這已成為學校的傳統。此外,英語話劇每年均參與聯校話劇比賽,榮獲多個獎項。
學習和教學策略 學習不僅限於課堂。 辦學團體妙法寺為學生提供難得的宗教環境,培養她們學習正念認知和自律,也藉此加深她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本校、妙法寺和其他社福機構攜手合作,共同為社區出力。本校提供很多海外旅行、交流計劃、比賽和外語課程的機會,學生得以接觸不同文化,應對社會不同的新挑戰。本校提倡「策略學習」,學生不僅僅學會教科書上的知識。我們透過寫筆記和數據分析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另外,協作學習和自我反思也是本校強調的學與教策略。學校近年一直推動全球學習。 除了主流課程外,本校還提供不同的語言課程給學生修讀。這些語言課程切合來自不同國家學生的興趣、學習方式和職業路向的需要。語言課程包括韓語、日語、西班牙語和德語。應用佛學是專為高年級學生設計的課程,課程重點在於教導學生平靜心靈,並通過冥想練習應對生活的問題。
校本課程 1. 選修科目:2X及3X。 本校設有12科選修科目予高中學生選讀。<br>2. 課程重點:在初中推行生活與社會、佛學與社會、英國文學、科技與生活及STEM等校本課程,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及能力。此外,本校注重課程之「六年一貫」,初中課程與高中課程緊扣,例如在中三級開設企業與財務和生活與社會(資源與經濟活動),使學生能提早認識高中課程的內容及要求,以便選科。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中一至中三級各班推行雙班主任制,為學生成長提供更全面的支援。<br>拔尖措施:1. 於放學後及學校假期為各級尖子提供培訓課程。2. 安排學生參加不同的比賽及國際考試,擴闊學生視野,提升自信心。3. 成立資優教育組,並參加香港資優教育學苑的資優課程、各團體舉辦的傑出學生選舉及領袖訓練等。<br>輔導措施:中一至中三級因應學生能力開設中、英、數輔導班,以小班教學協助學生學習。另設有課後英文、中文和數學輔導班。
模式融合教育 本校設有特殊教育學生支援組,由已接受專業培訓之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與校外專家合作,於日常學習、校內及校外評估時,支援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此外,特殊教育學生支援組、學生發展組及生涯規劃組亦舉辦多項活動,於校內營造關愛文化,促進和諧共融,同時幫助她們在生涯規劃上進行具體和長遠的目標,令她們能在友愛、喜樂、和平的環境下,展現自我,發揮潛能。這些活動包括:寵物治療、藝術治療、學習為本記憶班、中文學習班、英文學習班、賽馬會「喜伴同行」社交小組、職業體驗、言語治療、執行技巧訓練班、其他興趣小組、校本中文學習小組等。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本校投入大量資源,推動中英兼擅,三文兩語,鼓勵同學活學中英文。
家校合作 本校「家長教師會」的宗旨是促進學校與家庭之間的聯繫,共同協助學生成長。除舉辦活動外,「家長教師會」每年均頒發獎學金予成績優異或成績有明顯進步的學生,鼓勵她們勤奮向學。另外,「家長教師會」亦會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經濟援助。
校風 本校為新界西北唯一女子津貼中學,由1973年創辦至今,已有五十年歷史,校風淳樸,訓導與輔導並重,致力培養學生品德,使其健康成長。
學校發展計劃 本校現正推行2022-2025發展計劃,以下為主要關注事項:<br>1. 教與學:啟發和支援不同能力需要的學生,使她們善用學習策略,得以在多元智能上有卓越的發展,促進她們終身學習。<br>2. 學生發展:培養正面的價值觀,包括堅忍剛毅、勤奮、正直和同理心,領導才能和生涯規劃的技巧,為全人發展作好裝備。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本校堅信教師發展可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育。透過校長靜修計劃、新老師指導計劃、共同教學和共同學習計劃、教學分享及觀課計劃和課堂研究等,提高本校教師的教學質素。本校還與香港教育大學合作,透過區內外的分享以提升管理技能。教育局也為本校的英文科和數學科提供校本支援,加上全人正念認知教師發展日,這些都有助本校教師提升教學效能。本校教師多次獲得教育局及不同大學頒發教育獎項,也被邀請在不同場合擔任演講嘉賓。
全方位學習 本校共有四個社及約三十個學會,為同學提供多元化的課外活動。學生會亦協助籌組校內、校外聯課活動。本校所有中一學生均須學習一種樂器,由專業音樂導師教授。學校又聘請專業導師,開辦球類、舞蹈、外語及英語話劇等興趣班。此外,本校每年均安排多項境外交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