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喇沙中學
新界喇沙中學

新界上水金錢村

我們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珍貴的,我們會以愛心、尊重和悉心培育,觸動學生的心靈。本著喇沙精神──信德、熱忱和團體的精神,我們為學生提供以天主為中心,並以人為本的優質教育,充分發展他們的潛能。

Secondary School Profile

校監/學校管理委員會主席 鄭泰民先生
校長 曹紹民先生
資助種類 資助
授課時間 全日
學生性別 男女
辦學團體 喇沙修士會
宗教 天主教
創校年份 1965
校訓 忠信、仁愛
學校佔地面積 約 13,000 平方米

中一 -
中二 -
中三 -
中四 -
中五 -
中六 -
家長教師會會費(年費) "$30"
學生會會費 "$15"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 優質校園發展費用:$300
其他收費 0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63
全校教師總人數 64
學歷及專業培訓 (佔全校教師人數%)
教育文憑 85%
學士 0%
碩士、博士或以上 41%
特殊教育培訓 36%
年資 (佔全校教師人數%)
0-4年 39%
5-9年 6%
10年或以上 55%

中一班數 4
中二班數 5
中三班數 4
中四班數 4
中五班數 4
中六班數 4

中一至中三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中國語文、普通話、中國歷史、歷史*(中一、中二)、數學*、科學*、普通電腦*、視覺藝術*、音樂*、體育*、設計與科技*(中一、中二)、倫理與宗教*、<br>生活與社會*、地理*(中三)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
中四至中六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中國語文、數學、M1、公民與社會發展、中國歷史、地理、經濟、物理、化學、生物、旅遊與款待、視覺藝術、資訊及通訊科技、體育、宗教教育(中五)、ApL(幼兒教育、智能數碼建築、數碼漫畫設計與製作、室內設計)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

語文政策 1. 以母語為教學語言、初中設普通話科,全校以增強英語能力為關注事項,致力落實「兩文三語」政策。<br>2. 推行「英語延展教學活動」,將英語滲入初中各科學習內容中,豐富英語學習語境及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br>3. 推行「英語環境增潤計劃」,逢星期三定為英語日,促進英語閱讀、使用英語交談、英語興趣活動及每年到訪海外喇沙會學校,例如星加坡、菲律賓或澳洲等,獲取真實英語體驗。推行校本英語課程改革,老師編寫教材,照顧學習差異及提升學習效能。<br>4. 運用額外資源,例如來自「學校起動」計劃撥款、新來港兒童支援撥款、校本課後學習及支援津貼、語文基金等,為多級學生,尤其初中學生,提供小班英語教學及多個課後英語課程,針對英語學能差異,提升英語學習支援。
學習和教學策略 1. 以英語作為學校關注事項,初中實施校本英語課程,推動全校豐富語境課外活動及各級課後英語學習支援計劃。<br>2. 推動課堂互動的教學法及電子教學(例如iPad、電子互動白板、VLE線上學習平台),以增強學習效能。<br>3. 培養學生建立預習、溫習、善用筆記及準時交功課的學習習慣。<br>4. 各學期設中期評核,採用多元化評核模式,增強教學回饋,從而改善學與教。<br>5. 提供多元化高中選修科,達致「文中有理、理中有文」。<br>6. 課堂上實踐「以腦科學為基礎的學與教策略」,以提升教學效能。
校本課程 1. 選修科目:2X及3X。 配合學生的興趣及能力,高中學生可於超過20多個組合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科目。<br>2. 課程重點:本校致力發展校本課程,以針對學生特質及需要。初中多個科目由教師設計及編排課程,初中亦設跨學科校本STEAM教育課程。在初中各非語文科目加入「英語延展學習活動」,提升英語能力。高中亦在不同級別中發展校本課程。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1. 中國語文、英國語文及數學科在個別級別實施分組教學或協作教學。<br>2. 多年獲教育局校本支援服務提供英國語文科到校支援服務,協助提昇課程設計及教學效能,並照顧學生學習差異。<br>3. 支援新來港學童:舉辦英語及社會適應課程,讓學生在學習及生活上盡快融入新環境。<br>4. 透過遊學團擴闊學生的視野。
模式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組籌劃有關支援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的措施。該組組員包括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學生輔導員、輔導心理學家、支援老師、社工、教學助理等。本校以「三層支援模式」為學生提供適切而多元化的支援服務,以提升學習動機及增強自信。措施包括:小組教學、運用資訊科、言語治療、社交訓練、生涯規劃。推行「喜伴同行」計劃,讓有社交困難學生增強表達及解難能力。另安排週會讓學生認識社會上有不同困難或需要的人士;又籌劃有益身心的活動,如咖啡師培訓班、微電影製作、無人機興趣班、桌遊等,培養學生效能感、自信心、溝通和表達的能力。教育心理學家與家長、班主任定期為有嚴重學習困難的學生訂定及檢討「個別學習計劃」。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
家校合作 1. 加強家長與學校之間的聯繫,透過手機應用程式直接發放信息及收發通告,定期印發學校<簡訊>及家教會刊物,一年2次家長日及班主任不定期以電話聯絡家長,加強學校與家長的溝通。<br>2. 家長教師會舉辦不同形式活動,例如中一迎新活動、手工藝班、食品製作班、旅行及專題講座等。
校風 1. 本著天主教信仰及聖若翰喇沙的教育願景,以關愛教育,觸動學生的心靈,學生間亦互助互愛。<br>2. 校風純樸、紀律嚴明。實施雙班主任制,加強對學生的個別照顧及與家長的聯繫。<br>3. 制定嘉許計劃,表揚良好行為,增加學生的自信心。<br>4. 透過舉辦各項活動,提升學生的責任感、自我形象及期望。
學校發展計劃 1. 以增強學生英語能力作為「關注事項」,透過校本課程、課外活動、課後增潤班及電子教學提升英語水平。<br>2. 已擴展及從新設計圖書館,成為集合電腦化圖書館、英語活動角、自學資源室及微型表演場地的多種用途空間,將設計更多課堂內外的學習活動,讓學生獲得更優良的學習環境。<br>3. 利用已改建的「創客空間(MakerSpace)」(STEAM學習中心),啟發及實現學生的創造力和解難能力。<br>4. 獲教育局撥款四百多萬,改善學校設施、增加教室,以應擴班的需要。<br>5. 新建小聖堂、體適能中心、增設課室、擴大室內活動空間及美化園圃等。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1. 利用「腦基礎學習」理論(Brain-based Learning Theory),為教師提供五年培訓課程以建立「腦基礎學習」專業社群(Brain-based Learning Professional Community)。<br>2. 舉辦各類教師專業培訓活動,支援及配合教師「學與教」專業能力的發展。<br>3. 推廣校本觀課活動,發展專業學習社群。<br>4. 設立導師制度,為新老師提供專業支援。
全方位學習 學生會、四社、天主教同學會、喇沙青年會、升旗隊、童軍、紅十字會、少年警訊、公益少年團、義工隊、扶輪少年服務團、中文學會、英文學會、數學學會、科學學會、地理學會、經濟學會、國史學會、卓閱學會、創客小組、辯論隊、美術學會、合唱團、樂器班、敲擊樂團、毛筆書法班、舞蹈組、棋牌學會、家政學會、園藝學會、攝影學會、喇沙劇社、創客小組、龍獅隊、跆拳道學會、體育學會及各類校隊、校園電視台學生製作小組、聯課活動學生小組、德育及公民教育學生小組、箭藝隊、劍擊隊、校園電視台學生製作小組、聯課活動學生小組<br>領袖生、圖書館學生管理員、模型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