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本校以中文為主要教學語言。指定初中班別以「化時為科」的方式,於數學科及綜合科學科落實以英語作為教學語言,其他初中班別亦在個別單元以英語教授課程。除此以外,科技與生活科個別單元同樣會以英語教授。為培育學生兩文三語的能力,除中一及中二級開設普通話科外,透過多元化的英語及普通話學習活動,在校園營造豐富的語言學習環境。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本學年重點包括鼓勵同儕共學以提升學生自學能力、藉混合式教學以提升教學效能、推廣廣泛閱讀、豐富學生跨學科學習經歷、照顧學習差異及提供更多機會予學生發揮潛能。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2X及3X。 2021-2022年度起,中四學生可於12科中選修兩至三科。<br>2. 課程重點:初中方面,本校在各級設立科技與生活科以推廣科技教育以回應學生對不斷更新科技知識及技能的訴求。學生透過課堂中「動手做」,不單對學習科技及使用電子器材產生興趣,同時亦能提升解難、協作及溝通等共通能力。高中方面,學生可按能力及興趣選擇修讀應用學習課程。中四學生如修讀兩個選修科,須參與多元學習課,以豐富學習經歷及技能。本校在不同級別的中文科、英文科及數學科安排分組上課,實行小班教學,提高教學效能,老師能因應學生程度調適課程,照顧學習差異。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本校學生支援組負責策劃、推行及檢視「校本融合教育政策」。由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領導、管理及統籌相關工作,本校亦邀請家長、教育心理學家、老師、社工及輔導員出席個案會議,為有關學生提供適切支援服務。<br>本校利用有特殊教育需要非華語學生支援津貼增聘教學助理,為學生提供課後支援,或情緒、溝通及社交上的支援。學生支援組亦會舉辦共融活動以建構共融校園。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秉持及早識別、及早支援、全校參與、家校合作和跨界別協作五個基本原則在學習、社交、情意等各個範疇上關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期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在學習中得到啟發及樂趣,以及建構關愛共融的校園文化。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帶領學生支援組,以建構學校共融文化和提升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成效。本校利用學習支援津貼聘請教師以提高師生比例,以及聘請學生輔導及支援人員在課後提供不同類型的支援服務及活動,如言語治療服務、職業治療服務、共融活動、社交技巧提升小組、專注力提升小組、與職業相關的興趣活動、學習技巧課程、測考調適安排等,希望能夠因應學生的特殊教育需要作出針對性的支援。本校培訓輔導領袖生,建立樂於助人的服務精神及領袖才能,亦希望學生能守護身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同學,達至「互助、互愛、共成長」的果效。本校適時安排校外專業人士為教師、教學助理及其他支援人員進行培訓,藉此讓全校職員共同協助建立關愛校園的文化。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舉辦共融校園活動;及增聘人員及/或增購翻譯/傳譯服務以促進與家長的溝通。 |
家校合作 |
本校早於一九九九年成立家長教師會,透過不同活動,促進家長與老師之間的溝通及增進家長之間的聯繫。定期舉辦座談會,讓家長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家長亦可互相交流寶貴經驗。此外,本會亦舉辦工作坊、興趣班、旅行、同樂日等親子活動,透過老師、學生和家長的積極參與,培養和諧的親子與師生關係、促進學校與學生家庭間之合作、並提升對本校的歸屬感。 |
校風 |
本校旨在塑造淳樸關愛校風,並透過全校參與的訓輔方式、雙班主任制度、領袖培育及朋輩輔導等計劃,致力培養學生自律守規的品格,認識自我,追求卓越,建立良好人際關係,進而解決周遭所遇的困難,對家、國以至世界有所承擔。<br>本校擁有富經驗的訓、輔導教師團隊和教育心理學家,輔以公民德育及生活教育,為學生提供多角度的啟迪與培育。每年8月本校安排新入讀的中一同學參加新生輔導活動,讓同學早日適應中學生活,減低焦慮。<br>此外,本校亦設有「大哥哥大姐姐」計劃,高年級的「大哥哥大姐姐」定期與中一學生進行桌上遊戲,互相分享校園生活,藉此建立朋輩支援系統,推廣關愛校園文化。中一學生須在上學期參加自理營活動,讓他們認識自我及明白自律守規的重要。 |
學校發展計劃 |
1. 自主學習 深化同儕共學,提升學習效能<br>2. 混合式教學 完善混合教學,促進教學成效<br>3. 價值教育 拓展國情教育,培養家國情懷<br>4. 多元發展 發揮學生潛能,建立人生目標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本校重視教師專業發展及培訓,鼓勵全體老師積極進修,與時並進。每年校方配合重點關注事項舉辦教師專業培訓活動;又安排老師參與樂善堂轄屬中學聯校教師發展日及學校起動聯校教師專業發展日,內容包括國家安全教育、基本法教育、混合式學習、自主學習、學校行政、課程發展、評估方法、學生成長及資訊科技教育等,以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老師除積極報讀校外教師培訓課程外,亦會跟同儕分享,包括LoiloNote工作坊、TEAMS網上教學操作,以協助解決電子教學上的問題並提高學與教的成效。此外,學校也為新入職老師設「啟導計劃」,由具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擔任導師,協助新老師儘快適應學校行政及教學工作。為了提升本校各持分者照顧有不同學習需要學生的專業能力,本校適時安排校外專業人士(如教育心理學家、社工)為本校教師、教學助理及其他支援人員進行培訓,藉此讓全校職員共同建立關愛校園的文化。 |
全方位學習 |
本校以「全人發展」為宗旨,為學生提供多元化學習活動,學會活動逾40個,包括制服團隊、文化藝術、興趣與技能培養、學術、體藝專才、領袖培訓和社會服務等,讓學生認識自我、發掘潛能,並培養領導才能、團隊精神及社會責任。本校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各類表演、展覽、比賽、培訓計劃與社會服務,讓學生增廣見聞、建構成功經驗。不同科組亦為學生籌辦全方位學習或跨科組活動,讓學生走向世界實踐多元學習。<br>聯校活動方面,本校學生每年參與九龍樂善堂陽光青年計劃、萬人行、甜心行動、九龍倉學校起動計劃,讓學生走進社區的同時亦培養群策群力、服務社會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