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本校為一所以母語教學為主的中學,初中學科,皆以母語授課。本校十分重視學生「兩文三語」的發展,善用初中每級25%的「英語延展教學活動」課時,在數學、科學、綜合人文及電腦等科循序漸進地增加以英文教學的課時比例,務求使學生在初中階段有更多機會接觸和運用英語,從而加強學生以英語學習的能力。同時,本校積極營造語言環境,透過不同措施和活動,例如每週五的全校英語日和閱報課,務求每位學生都能掌握「兩文三語」。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本校一向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為目標。過去幾年,本校老師嘗試透過從閱讀中學習、初中的專題研習及加強學生課堂上的參與,達致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目標。同時,為提高學生中、英、數三科的水平,學校會於課後及假期舉辦各科研習班及功課輔導班。此外,各科老師又積極參與培訓,勇於嘗試新穎的教學法,鼓勵學生自學,例如老師會把教學或預習影片分類,學生可用電腦或手機觀看學習,在正式課堂前作好準備,加強學習效能。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2X及3X。 高中選修科目組合極具彈性,而且多元化。<br>2. 課程重點:自1999年,本校中文、英文、綜合人文、綜合科學及中國歷史等科已先後推行校本課程,因應學生程度、需要和生活經驗,編寫適合教材及設計多元化評估模式,以切合學生需要。另外,初中電腦科會有3D設計及打印、VR製作及編程、STEM教學、手機應用程式編寫及設計的校本課程,並有研習VEX機械人和LEGO機械人的興趣班。學生參加各項世界性的比賽,成績均令人鼓舞。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本校過去多年的關注事項均是照顧學生學習差異,中一至中六已將編制內的四班分為五組,減少每班人數,全面實施小班教學,以便各科都能加強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2019至2023年的發展周期,更會善用不同的電子學習工具配合課堂前後的自主學習策略。針對同級不同班及同班不同學習能力的同學,各科會安排不同學習策略和課業,並結合翻轉課堂、互動電子學習平台、電子學習工具等,透過課堂前後、正規課堂或假期來推行,以達至拔尖補底及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採用「全校參與」模式推行融合教育,以「班主任跟升班制」為基礎,建立班內及學校的關愛氣氛。本校亦致力照顧學生學習差異,通過運用電子學習、採用具彈性的課業政策、提供測考調適等不同策略,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本校另設有不同學習需要支援組,由副校長帶領,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學校社工、主科老師及教學助理等協助,並引入不同專業機構專家到校支援,推展課堂外照顧學習差異的支援服務,當中包括校本言語治療服務、校本教育心理服務、不同學科的學習技巧小組及臨床心理輔導服務。另本校又與社會服務機構合作,舉辦AIM Project、生涯規劃小組及自我管理小組等。務求讓有需要的學生能得到最適切的支援。<br>本校亦著重與家長的溝通,透過家長日讓家長與班主任、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學校社工等跨專業交流,以促進彼此的合作。同時,2019年開始參加了「醫教社」計劃,藉著精神科護士、學校專責教師和學校社工組成跨專業團隊,以學校為平台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提供支援服務。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本校一直致力建立共融的校園文化,相關的支援措施詳情可參閱教育局指引。 |
家校合作 |
除了透過家教會加強家校合作外,舉凡學校大型活動及全方位學習活動,均盡量引入家長參與,為他們及其子女締造共同學習經歷。 |
校風 |
本校創校以來,一直實行初中跟班主任升班制,班主任陪伴著學生成長,與學生及家長皆建立十分密切及深厚的關係,所以本校師生關係特別融洽,學生守規純品,老師亦因此能有效地鼓勵學生在成績及課外活動上積極進取。<br>2007年本校亦因此制度獲教育局頒發第二屆「一個學生都不能少」嘉許計劃中的嘉許狀,而2009至2016年、2020年均獲香港基督教服務處頒發「關愛校園」榮譽,2017年更獲得「推動生涯規劃」主題大獎,2018年及2019年再獲得「推動生涯規劃」優異奬,此制度亦功不可沒。同時,本校近年設立秩序生訓練計劃,旨在訓練學生學會知法守規,做個具責任感的學生。透過擔當學校實務及恆常工作,在學生的成長中,學習守規及當同學間的榜樣,為學校優良的校風作出貢獻。 |
學校發展計劃 |
本校老師一向以教好每一個學生為己任,堅信每一個學生都可教,都可以不斷進步和邁向成功,最終成為學校、家庭、社會以至國家的驕傲。學校透過電子學習平台、電子學習工具、翻轉課堂,配合教學法、調節教學內容、課業與評估、學習活動等,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並按同學的興趣、長處善用課堂內外及假期,使學習更有效率,達致加強照顧學生學習差異,提昇學生學習能力的目標;同時,透過全校參與及學生支援統籌組成員的努力,啟發學生多元潛能,勇於接受新嘗試,培養積極主動的態度,令同學更有效規劃人生。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本校設有教師專業發展組推動教師發展及培訓工作,而各老師於課餘亦積極參與各類型培訓課程,以配合課程的改變。在2017年已在校內試行公開課,進行教學實踐及專業交流;2018年亦已有對外公開觀課。自2019年,更嘗試在現有教師觀課以外,引入觀課及評課新模式,以加強教學專業交流。 |
全方位學習 |
本校致力推行全方位學習活動,包括價值觀教育、智能發展、社會服務、體藝發展、與工作有關的經驗等,令學生在各學習領域都有均衡的發展和豐富的收穫。<br>而課外活動分為宗教性、學科性、服務性、體育性、興趣小組、制服團隊、領袖訓練等各大類別,近四十個課外活動組別,其中包括團契、公益少年團、童軍團、基督少年軍、咖啡學會、STEAM模型學會、校園電視台、創意媒體及科技學會、薈藝園、隨心繪、山藝學會、衡戲、舞蹈學會、田徑學會、羽毛球學會、劍擊學會、國術學會、演藝造型設計學會、先鋒領袖訓練、中文學會、科學學會、中史學會、地理學會、數社及商學會等。當中本校田徑隊已躋身全港中學越野賽第一組別,而且成績非凡,屢創佳績。同時,本校於中一正規課時引入體藝課,逢週五讓學生有發掘及發展潛能的機會。而每年學期尾的藝術發展日或學期期間的學生活動主題週更為同學建立表演舞台,展示過去一年的學習成果。2019年的藝術發展日在柴灣青年廣場舉行,台前幕後的學生均有豐富的籌備和演出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