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1)初中及高中學科(除中文相關科目外)皆以英文為教學語言。<br>2)直資計劃:自2008年,本校由中一開始,逐步由津貼轉為直資,令教學策劃及資源運用上更具彈性,學與教更為優化。<br>3)此外,為響應政府使香港成為「教育樞紐」的政策,本校會考慮接受非本地學生的申請,藉此擴闊學生國際視野,讓同學彼此砥礪切磋。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1)學校寬廣優美,設施完備,令人心曠神怡,樂於學習。 2)推行小班教學,並就各核心科目,設校本拔尖保底課程,讓學生盡顯潛能。 3)以英語或普通話為母語的教師特別多,致力發展學生兩文三語能力。 4)課程靈活-校本及選修課程增多,應考本地及國際考試機會增多。 5)本校「住宿體驗計劃」設於初中進行,培育學生自立、社交協作、學會學習及領導等能力。 6)駐校藝術家及客席作家/專家指導學生作曲、陶藝;並有創意寫作、創意科研及創意工程等活動,以培育學生創意。 7)短期及境外交換生及沉浸課程,促進文化交流及語文學習。 8)服務學習結合義工活動,增強學生自省及領導才能。 9)「師友計劃」,豐富學生與升學就業相關的學習經歷。 10)價值與公民教育已加入課程。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3X。 設有香港中學文憑課程「中四至中六」及國際文憑課程「中五至中六」。<br>2. 課程重點:本校初中中國語文科以普通話作為教學語言,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藉此加強學生的普通話應用能力,以配合現今社會兩文三語的要求,並能在寫作方面讓學生「我手寫我口」,從而改善書寫文章的流暢程度。高中中國語文科則以廣東話為教學語言,以配合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應考需要。為提升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本校為初中學生設計文言文補充讀本教材,高中則配合選修單元之要求,製作《高中選修單元文言篇章選讀》教材,藉此深化學生閱讀文言篇章之能力。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於2008年9月轉為直接資助學校後,初中學生在中、英文科上課時會分成每級九組上課,每組約二十人,務求減低師生比例,讓老師更能掌握學生學習進度,回饋學與教。 |
模式融合教育 |
1)本校配合教育局「融合教育」政策,建設一個彼此尊重、包容、互助的共融校園,協助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減低學習障礙,並作全人的發展。有關學生的特殊教育需要程度都不盡相同,故支援的程度亦因人而異。本校採取三層支援模式,因應學生不同的需要而提供適切的支援。第一層:及早識別,並透過優質課堂教學,幫助有短暫或輕微學習困難的學生,避免問題惡化。第二層:額外支援有持續學習困難的學生。第三層:加強支援個別問題較嚴重的學生。<br>2)有關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均得到輔導人員及社工跟進,並舉行個案會議,為任教老師提供支援的指引。另外,均根據考試及評核局的指引,為有關學生作測驗、考試的調適和安排。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舉辦共融校園活動;及本校部分年級全面(即所有班別/組別)實施普教中,按需要提供額外支援(例如抽離/小組學習、拼音教材等)。 |
家校合作 |
1)本校認同「家校合作」能使有效培育青少年的工作。以往數年,本校以專題講座、研討會及工作坊等活動,強化親職教育的效能。<br>2)本校「家教會」非常支持學校的發展,除了設立獎學金和資助學生活動外,每年均送贈敬師卡及小禮物給老師,更有家長到校參與服務工作。<br>3)本校亦透過定期出版通訊、於內聯網上載活動資料及老師以電話聯絡家長等渠道,增強家校的溝通。此外,亦會舉辦家長日以增進教師與家長間的交流及分享。 |
校風 |
校風及辦學精神<br>1)本校學生具有自信、富責任感和創意精神。師生關係融洽和諧。<br>2)本校輔導組和訓導組推行一個更新計劃,以鼓勵學生建立正確價值觀及謹守端正的行為。<br>3)本校自轉制為直資學校後,乃致力推行多元化活動以培養學生,使他們成爲具有識見、富有責任感和創意精神的社會棟樑。 |
學校發展計劃 |
1)讓學生在積極學習的環境中,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以爭取卓越成績。<br>2)在嚴謹及和諧的學習環境中,加強學生的創意、溝通協作及批判思考能力。<br>3)以「全人教育」為本,優化同學在德、智、體、群、美、靈育方面的發展。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鼓勵老師創造空間,於課餘發展興趣或作專業進修,進行本地、國內及海外的教學專業考察,亦在校內同儕間互相觀摩交流、集體備課,實踐終身學習。 |
全方位學習 |
秉承全人教育的傳統,校方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其他學習活動,以幫助他們成長及全人發展。校方會提供多元化的課外活動去迎合不同學生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