潔心林炳炎中學
潔心林炳炎中學

九龍橫頭磡富美街9號

營造富有福音精神的自由與仁愛的氣氛,讓學生認識天主教信仰、培育學生均衡發展,讓學生發揮潛能、主動學習,增長智慧,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及人生觀。

Secondary School Profile

校監/學校管理委員會主席 潘秀琼修女
校長 劉瑤紅博士
資助種類 資助
授課時間 全日
學生性別
辦學團體 聖母潔心會
宗教 天主教
創校年份 1972
校訓 明心明德 潔己潔人
學校佔地面積 約 5,568 平方米

中一 -
中二 -
中三 -
中四 -
中五 -
中六 -
家長教師會會費(年費) "$30"
學生會會費 -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 200
其他收費 0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60
全校教師總人數 62
學歷及專業培訓 (佔全校教師人數%)
教育文憑 98%
學士 0%
碩士、博士或以上 50%
特殊教育培訓 30%
年資 (佔全校教師人數%)
0-4年 18%
5-9年 12%
10年或以上 70%

中一班數 4
中二班數 4
中三班數 4
中四班數 4
中五班數 4
中六班數 4

中一至中三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中國語文、中國歷史、綜合人文*、普通電腦*、宗教、普通話、音樂、體育、視覺藝術、家政、生活教育、專題研習(中二、中三)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數學<br><br>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科學*<br>
中四至中六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中國語文、公民與社會發展、中國文學、中國歷史、地理、經濟、資訊及通訊科技、旅遊與款待、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視覺藝術、倫理與宗教、宗教、體育、藝術發展、增能課程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物理、化學、數學、數學延伸單元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生物

語文政策 1. 英文科採用協作教學或分組教學。2. 中一至中三設英語延展教學活動,讓學生多接觸英語;高中理科用英語教學。數學科(全級)及初中科學科(按班)採用英語教學,增加學生學習英語的機會,並加強與高中理科英語教學之銜接。3. 創造英語及普通話學習環境,聘請外籍英語教師,每周定期以英語及普通話進行早會,開放"英語智趣園"學習及資源中心,舉辦英文週及英語活動、中英文通告及告示、建構學校英文網頁等。4. 課後及週末辦英文拔尖補底班,暑假辦升中銜接課程。5. 暑假舉辦本地及海外英語沉浸課程。6. 獲優質教育基金資助建立英語智趣園,提供情境英語學習。7. 普通話科於課餘舉辦朗讀及話劇比賽,並參加校際朗誦比賽。亦會訓練學生成為普通話大使,在校園推廣普通話。8. 全校閱讀計劃,初中安排單月閱讀中文圖書,雙月閱讀英文圖書;高中星期三閱讀英文圖書,星期五則閱讀中文圖書。
學習和教學策略 1. 課程及教師專業發展組及八個學習領域統籌監察及檢視學校課程,並促進跨科協作。<br>2. 教師通過下列教學策略,提昇學生學習動機及改善學習表現:(1)透過同儕備課、同儕觀課及課後檢討,提升教學效能。(2)採用自主學習,建立朋輩互助方式,照顧學習差異,提昇學習成效。(3)通過多元化及生活化教學活動,如:參觀、考察、專題研習、生活體驗引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學會學習能力、積極主動學習態度,建立正面價值觀。(4)採用多元化評估模式,促進學生學習。(5)課堂內外引入電子學習元素:推行自攜裝置(BYOD)計劃,增加課堂的互動性和趣味性;善用校園電視台作全校廣播及製作學習影片教材;利用各項電子平台及視像軟件準備學習材料及提供實時視像指導,擴闊學習空間。(6)英文採用協作或分組教學。<br>3. 近年學與教發展:(1)全面推行自主學習,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展現學生才能和學習的成果。(2)推動跨科組學習活動,並於初中推行專題研習課,激發學生好奇心和自信。(3)促進教師專業交流,推行教師專業發展周,改進教學效能。
校本課程 1. 選修科目:3X。 (1)按能力和興趣,高中學生可於14個選修科目中選修3X,或另選讀應用學習課程。(2)為強化學生能力和職業發展,特設校本增能課程,內容包括學習和生活技能、實用中文、活學數學及職業英語。<br>2. 課程重點: <br>(1)英文科採用小組教學,以照顧學生之學習差異及提升學與教效能。<br>(2)藝術和增能課程的學習經歷有助提升學生的多元能力、品性和修養,並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br>(3)學生可選修應用學習課程-職業英語。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1. 照顧資優學生,舉辦拔尖課程及推薦參加資優培訓。2. 專責小組輔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3. 教育心理學家、校本言語治療師及駐校社工提供專業支援。4. 利用額外資源,英文及不同學科開辦拔尖補底班,提升學生學業成績。5. 分層課業設計,照顧學生個別需要。6. 為有學習障礙的同學提供適切的協助和輔導。
模式融合教育 本校採用全校參與模式推行融合教育,透過學風及學習支援組(成員包括組長、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組員、社工、教學助理等)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安排教師進修,提升專業能力。經家長同意後,收集中一級有特殊教育需要新生資料,及早識別特殊教育需要,安排合適的支援。本校亦會甄別懷疑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並轉介至教育心理學家跟進。本校靈活運用學習支援津貼、有特殊教育需要非華語學生支援津貼及其他校內資源,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多元化支援,包括聘請校本言語治療師、融合教育導師、社工及融合教育助理為學生提供適切的支援,例如學習小組、社交訓練小組及個別輔導,同時,透過校本言語治療及生涯規劃服務和減壓鬆弛小組,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訓練。另外透過課程設計、多元化教學策略、優化分層課業、功課及測考調適等照顧學生的不同需要,提升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習成效。本校與教育局及校本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士緊密協作,定期進行個別會議,並邀請家長參與,共同為學生制定個別學習計劃,定期檢視成效,讓家長掌握有效照顧及教導子女的技巧。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舉辦共融校園活動;及增聘人員及/或增購翻譯/傳譯服務以促進與家長的溝通。
家校合作 1. 推行家長教育和「家長學堂」計劃,舉辦講座和活動,增進家長對青少年發展和培育的認識。<br>2. 策劃家長日親子活動、買賣舊書、參與陸運會競技等。 <br>3. 舉辦校長家長聚會,加強家長與學校溝通。 <br>4. 協助法團校董會家長校董選舉,促進家長參與教育過程。<br>5. 設獎學金,鼓勵同學積極向上。<br>6. 組織家長義工,以協助提高本校同學的學習質素,並加強家長與學校的溝通及聯繫。
校風 1. 校風純樸,學生守規受教,具愛心,樂於服務。<br>2. 校園充滿關懷及互相尊重的氣氛,師生關係良好。 <br>3. 學生領袖富責任感,勇於承擔。
學校發展計劃 1. 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展現學生才能和學習的成果: <br>  (1)提升學生自學、創意能力和表現。<br>  (2)使學生能欣賞自己、好學好問和探究解難。<br>2. 通過服務學習和職志發展的經歷,培養學生熱愛生命及重視家庭:<br>  (1)提升學生對生命、國家和家庭的認識。<br>  (2)提高學生相關價值教育的體驗,提高服務和貢獻精神。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1. 為完善學校發展,了解各持份的意見,舉辦學校自評工作坊,通過數據分析及分組討論,訂定學校發展策略。<br>2. 完善的教師考績制度,評鑑與發展並行。<br>3. 舉辦教師專業發展周,開放課室予友校觀課,促進觀摩和交流,強化教學效能及展示師生的學習成果。<br>4. 善用校外專業力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br>5. 舉辦不同形式活動,提升及增強老師身心靈素質。
全方位學習 有50多個學會小組,分靈修性、學術性、體藝性、服務性和興趣性五個類別。而全校之大型活動均由各科組或學生組織舉辦,如音樂節、陸運會、水運會、學生會及四社選舉、英文周和宗教周等。設全方位學習周,舉辦高中外展訓練、中三內地考察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