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除中國語文、中國歷史及普通話外,所有初中科目均以英文為教學語言。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本校初中英語大多採用小班教學。配合其他語文課外活動,使學生充分掌握兩文三語能力。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本校崇尚學生為本的教學方針,並善用資訊科技,提高教與學的成效。老師透過專題報告,推廣閱讀、研究、課堂討論、電腦/電子教學、課外參觀等不同教學活動,啟發學生思考及提升其自學能力。<br>此外,本校亦積極營造和諧及優良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創作空間,培育學生的公民意識、責任感及服務精神。<br>中一至中三為通才教育,中四或以上則提供多種課程組合給學生按興趣及能力選修,以配合新學制要求。<br>每循環週設中、英閱讀課,鼓勵學生多閱讀圖書,及提交多種形式的閱後習作,以提高學生閱讀興趣;又鼓勵學生多閱讀中、英文報章,以完成專題剪報及口頭報告,並以此結合說話訓練,提升學生表達能力,使學生養成閱報習慣。另外,透過鼓勵學生參加不同類型的校外閱讀活動,以推動校內閱讀風氣。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2X及3X。 校方在2023/2024年度為中四學生提供60個科目組合。<br>2. 課程重點: <br>(1) 初中設立綜合人文學科校本課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其他共通能力,為新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作好準備。<br>(2) 加強課內外STEM及電子教學和活動。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設有分班及小班等措施,加強照顧學習差異:中一全級英文科小班教學、中一至中三級中文科及中二和中三英文科部份班別設小班教學、精英班、資優學生訓練課程、保底班及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提供課程等。透過全校參與模式,讓學校、教師、家長、舊生及學生分工合作,支援學生成長及照顧他們的需要。 |
模式融合教育 |
學生支援小組主要成員包括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校本教育心理學家、輔導員、教學助理、教師和社工。<br>學生支援小組會運用學習支援津貼購買到校服務,例如:言語治療服務、社交訓練小組、專注力訓練小組和讀寫訓練小組等,支援有需要的學生提升學習效能及協助他們融入校園生活。學生支援小組會為個別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提供家課和考試調適,亦會為有需要的學生安排校本教育心理學家或輔導員的個別輔導。<br>家校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學校與家長互相配合以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學生支援小組會主動接觸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及家長,瞭解他們的需要,並講解學校的支援服務,按時報告小組學習的進度,檢討有關服務的成效。如家長遇有疑問或困難,亦可以隨時致電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或輔導員查詢或商討。<br>學生支援小組亦負責推動校內教師接受特殊教育培訓,並策劃校內相關的專業發展活動,讓教師能有效地支援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如教師懷疑學生有特殊學習需要會轉介學生支援小組,並由校本教育心理學家接見,以達到及早識別和支援的目標。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為了提升非華語學生的中文能力,本校以抽離教學模式教授他們中國語文。學校會根據非華語學生的中文能力評估結果,設立學習目標及設計課程。 |
家校合作 |
家長教師會於一九九八年成立,目的在加強家校合作,促進家長及老師溝通,討論家校共同關注事項,改善學生福利及學校設施。 |
校風 |
校風純樸,校園生活充滿自由民主氣氛。學生自治的學生會,成為帶動其他組織及學會的火車頭,校方亦設立多個學生關顧小組,如德育及公民教育委員會、訓輔組及駐校社工,讓學生能盡快融入校園生活,令他們認識自我,建立正確之價值觀。 |
學校發展計劃 |
1. 培育學生良好學習態度、提升學習動機。<br>2. 推動價值觀教育。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本校為配合教育局的理念,每學年均設有三天為教師專業發展日,目的為提高教學成效,達成教育目標。此外教職員均積極參與校內、外培訓計劃,符合教育局教師持續發展計劃的要求。 |
全方位學習 |
為了發展學生各方面的潛能,本校設有學生會、運動及音樂校隊、2個制服團隊及24個學會。學會共有四個類別,包括學術、興趣、藝術、宗教及社會服務。另舉辦暑期往外地遊學活動、英文興趣班、聯課活動及聯校活動等。<br>安排學生領袖訓練,並作適當的升學就業輔導,加強學生競爭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