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自1967年創校以來,本校一直採用英語為教學語言。各學科均以英語授課,下列科目除外:中國語文、中國歷史、普通話、宗教教育、公民與社會發展、旅遊與款待、體育(文憑試)。本校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英語語境,包括以英語作學校宣佈及早禱,大部分學校大型活動均以英語舉行。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本校推行全人教育,向學生提供德、智、體、群、美、靈六育並重的均衡教育,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及為教師提供專業發展培訓。本校亦本著有教無類的精神,以全校參與模式推行「融合教育」。本校採用校本剪裁課程,各科(中一至中六)均由科主任聯同教師一起制定核心教材及課程,教師在教授學生指定的核心教材以應付考試外,可自由地運用上課時間,按各班學生的興趣和能力選取適當教材施教,以及運用資訊科技輔助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3X。 透過舉辦講座及問卷調查,收集中三同學的選修科目意向。<br>2. 課程重點:學生可選修三科選修科,選修科目不局限於文、理、商選擇,中三學生填寫高中選修科意向問卷,學校參考問卷結果編排高中選修科組合供學生選擇。學校共提供15個選修科,包括數學延伸部分單元(一)(M1)及單元(二)(M2)。除傳統學科,亦開設視覺藝術、音樂及體育科為文憑試選修科。中五學生亦可選修應用學習課程。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中一至中三英文科及數學科根據學生的能力進行分組教學,每組人數較少,加強學生學習效能。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自2000至2001學年起即以全校參與模式推行融合教育,成立融合教育委員會以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本校為「融合生」舉行「個人教育計劃會議」,以檢討每名「融合生」的學習進度,減少他們的學業壓力和改善他們的社交技巧。本校會就個別「融合生」的需要作特別考試安排,例如對於視障或其他特殊學習障礙的學生,延長他們的考試時間。於朋輩層面,本校安排部分學生成為「融合大使」,為他們提供訓練,以協助老師照顧「融合生」,並籌辦活動推廣校內的關愛文化。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 |
家校合作 |
定期舉辦家長研討會、工作坊及各類型活動,於上學期考試後舉辦家長日。 |
校風 |
校風淳樸,建立關愛校園。推行各項服務計劃,鼓勵學生服務社會及鄰舍,以實踐「施比受更為有福」的校訓。 |
學校發展計劃 |
積極落實各項提升學生英語能力的教學方案和措施;推行各項提高學生閱讀興趣和學習效能的計劃;為教師及學生創造更多教與學的空間,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益;加強國民教育及德育和公民教育的推行;落實推行校本資訊科技教育計劃;繼續推行「融合教育」;積極推行自我評估以改善教與學及校政措施。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本校積極為教師創造空間,讓教師有機會按個人興趣及教學需要,參加各項相關的專業培訓課程、工作坊及研討會。 |
全方位學習 |
全校逾40個學會、訓練班及校隊,例如陶藝社、劍擊隊、室內划艇訓練班等。本校推行「獎勵計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德、智、體、群、美、靈六育的活動,學生各項活動的紀錄均詳列「非學業成績表」內,每年連同「學業成績表」一併派發予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