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重視學生兩文三語。用母語教學,以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但同時強化學生的英語。學校經常舉辦生動有趣的英語活動,提升學生對英語的興趣。此外,中一至中三級亦有普通話課,強化學生使用普通話的能力。學校亦提供額外資源以支援特殊教育需要及非華語學生的語文學習。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課程涵蓋各主要學習領域,積極進行課程統整,設輔導教學班及小組教學以照顧學習多樣性,同時增強教師培訓工作,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積極推行教師間的觀課文化,共同備課,以提升教學效能。同時,教師亦著重增加啟發性問題,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鼓勵學生參與課堂互動。除了提供傳統的科目以外,定期舉行全方位學習日。透過課堂以外的生活體驗,誘發學習動機及興趣,拓展學生的學習經驗。學校現正研究如何推動學生自主學習,進一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學習效能。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3X。 X1:化學/地理/中史/企會財/資通/體育;X2:生物/物理/歷史/經濟/旅款/視藝;X3:M1。STEAM(中一至中二,中四至中五);應用學習科(職業英語)(西式食品製作)<br>2. 課程重點:本校致力提供優質的全人教育為目標,培養學生在靈、德、智、體、群、美,六育的均衡發展。透過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及策略,照顧學習多樣性,啟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主動探索、自我建構知識,以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並裝備學生具國際視野,迎向世界,面向未來。<br>本校在中一和中二級開辦「重點發展課程」,內容包括讓學生加入制服團隊、研習中華表演藝術及參與結合STEAM元素的活動,讓同學從實際體驗中學習,實現全人發展的目標和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另外,在中四級開設中華文化課程和自我增值課程,當中包含IELTS專項課程、皮影戲、行書原子筆專班,以發掘和照顧學生的不同興趣、能力和抱負。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本校關心每一位學生的需要。以全校參與的方式照顧學生個別差異:實施中、英、數和綜合人文科小班教學,按照學生的學業基礎及學習能力,編排適切的教學材料,運用不同的分組、進度、活動和評估,進行拔尖保底。讓所有學生都可以投入校園生活。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致力建立共融文化,以不同形式的活動和「大哥哥、大姐姐」計劃,讓學生從中學會體諒他人的需要,開拓校園的關愛共融氛圍。多年來以「全校參與」模式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及早識別學生的特殊學習需要,照顧個別差異。透過資源調配(學校發展津貼、學習支援津貼及非華語特殊教育需要撥款等),為學生提供適切和多元化的全方位支援服務、添置支援器材,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及協助他們融入校園生活。學校重視家校合作,透過不同渠道,與家長一起商議有關支援學生的策略。學生支援組由副校長作統籌,成員包括輔導主任、融合教育統籌主任、班主任、社工、教育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教務組教師和各學科教師等。另外增聘訓、輔導員為學生提供支援。<br>本校支援學生申請公開試考試調適,讓有需要學生返回本校考試;並於校內為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提供學習、家課和測考調適,以學生個別學習檔案模式支援學生學習,適時向家長報告。<br>本校亦邀請專業團體及志願機構,提供教師專業培訓/家長教育,裝備各持分者以「全校參與」模式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本校為非華語學生提供適切的校本課程及課後支援計劃。 |
家校合作 |
學校與家長教師會緊密合作,為學生提供更佳教育。 |
校風 |
自2007年推行生命教育以來,學生守規和自律,校風優良。施行「雙班主任制」及在中一進行家訪,加強師生關係。另有社工、教育心理學家及言語治療師駐校,協助學生和家長解決疑難。學校參加了優質教育基金健康校園網絡計劃,建設健康校園環境、促進學生健康及提升學習效能。亦曾獲關愛校園榮譽獎超過十年。 |
學校發展計劃 |
我們的計劃:<br>1. 提升學教效能 促進自主學習;<br>2. 實踐基督教育 活出積極人生;<br>3. 推動國民教育 拓闊國際視野。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教師全年均參與校外及校內的培訓活動,配合教育最新發展。 |
全方位學習 |
設有約20個不同的興趣小組及學會,包括學術、藝術、體育及社會服務,使學生有機會實踐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中一及中二學生必須參加制服團隊,制服團隊有香港基督少年軍、童軍及升旗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