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本校是1998年首批獲准以英語作為教學語言的中學之一,除中文、中史、聖經、公民及社會發展外,其他科目均以英語授課;初中中國語文科加入普通話教節,鞏固「兩文三語」的基礎。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本校主張全人培育,關注德、智、體、群、美、靈各方面,提高自尊感,奠定語文基礎,建立紀律,培養服務精神。各學科因應每年學生的水平定立完備的教學指引,並作出定期檢討。 <br>完善的設施配合全校師生之參與: <br>1. 安排每循環週兩天全校清晨閱讀時間; <br>2. 舉辦多元化的語文學習活動,提升學生學習兩文三語的興趣; <br>3. 積極鼓勵同學參加校外閱讀活動及比賽; <br>4. 繼續推行自主學習計劃。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3X及4X。 學生在學校的許可下,升讀中四時可選讀第4個選修科(數學延伸單元1或2、音樂)。<br>2. 課程重點:學生可以按自己興趣而選讀任何學校開設的高中科目(升中四時選擇3個選修課程;也可在3個選修課程以外,選修數學延伸單元1或2)。課程除注重選修科的充足教學課時外,亦著重中英數三個主修科目的增潤學習。有興趣報讀應用學習的同學,學校亦會為其處理報讀應用學習模式的課程,使學生能有多元的學習和發展。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1. 推辦拔尖及補底課程,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 <br>2. 在各學科的課程設計上作剪裁,並製作校本課程,切合學生的不同需要; <br>3. 鼓勵學生參與校外交流活動,發掘學生潛能,營造追求卓越環境。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致力建立共融文化,成立學生支援小組,成員包括:副校長,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輔導主任、曾接受特殊教育訓練的教師、中英數科任教師、教育心理學家、校本言語治療師、駐校社工、特殊學習需要學生輔導員及教學助理,以「全校參與」模式,靈活運用「學習支援津貼」,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並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學習和測考調適。<br><br>本校外聘專業社工擔任特殊學習需要學生輔導員,負責統籌和安排多元化的支援活動:包括共融教室、專注力訓練小組、中學文憑試學習小組,社交行為及情緒訓練小組和個別輔導服務等。本校更外購職業治療服務,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訓練。<br><br>本校會向教師發放融合教育資訊,分享有關策略和教學建議,並鼓勵教師報讀相關的融合教育課程,加強他們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此外,支援小組成員與家長緊密溝通,家校合作,合力支援下一代學習和成長。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舉辦共融校園活動;及增聘人員及/或增購翻譯/傳譯服務以促進與家長的溝通。 |
家校合作 |
為配合學校與家庭教育,本校已於1993年成立家長會,使父母、子女及學校之間有更密切的聯繫。此外,本校重視親子教育,自90年代開始已經常舉辦活動,如「親子講座」、「手工班」等。 |
校風 |
本校重視學生校內及校外之行為表現,培養了學生卓越的品德情操;學生以禮待人,律己嚴明,建立了純樸的校風。推行「學兄學姊計劃」讓中一學生得到學兄學姊的個別照顧。 |
學校發展計劃 |
本學年發展重點: <br>1. 培養學生成爲自主學習者,並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 <br>2. 傳遞正向教育,關注精神健康,協助學生活出積極的人生。<br><br>未來發展項目: <br>本校將舉行一系列活動,鼓勵學生服務他人,抱著「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的態度,實踐基督教信仰,也與別人建立摯誠的關係。本校安排不同場合,肯定及讚揚學生良好的學業表現,讓他們繼續認定自身的責任,追求卓越。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透過退修會、祈禱會、交流會及基督教聯校進修會,栽培教師靈命及建立團體精神。於發展日舉辦講座、工作坊,鼓勵教師參加由教育局或其他教育機構舉辦之講座、培訓及證書課程。 |
全方位學習 |
制服隊伍(童軍、女童軍、紅十字會青年團、交通安全隊)、學會、興趣小組、義工服務隊、校隊(問答隊、辯論隊、球隊、田徑隊)、社別活動。為提高學生對體育、視覺藝術、音樂之造詣,學生可循其個人志趣及專長,自由參與各體藝班及音樂小組,發掘多方面的潛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