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本校除中文、中史、體育、公民教育及倫理和普通話科外,所有科目均以英語授課。學校聘有外籍英語教師,也透過中英文閱讀計劃、朗誦比賽、英語話劇、音樂劇比賽、中英文辯論比賽等,增強學生學習效能,致力落實「兩文三語」政策。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營造優良學習環境,重視學生課堂內外的學習經歷,提供足夠的思考及活動空間,啟發學生發展潛能,使其學會學習;積極培育學生良好品德,服務社群。本校著重按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及需要,適當地安排課業,採用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和學習材料,特別是以提問、討論、分享等方式,誘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主動學習,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成功感,建立自信。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2X及3X。 本校提供十三個選修科目供學生選讀。<br>2. 課程重點:作為一所天主教學校,本校尤重價值教育,特設公民教育及倫理科,培育學生正確價值觀及人生態度。此外,本校著重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掌握各項共通能力,以建構知識系統。由初中開始,開展專題研習、安排學生學習策劃義工服務。初中的校本 STEAM跨學科課程涵涉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各領域的知識。透過進行數據研究和模型設計,讓學生活學所用,並提升自信及解難能力。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校方鼓勵教職員參與教育局「照顧不同學習需要」的培訓課程,並定期按需要在校內舉辦專題講座,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識。本校所有學習領域都進行課堂研究,加強電子學習元素,以照顧學生的多樣性。課後開辦學習輔導班,為新生適應英語學習提供支援。另設學生支援小組建立共融文化,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及非華語學生。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致力推行融合教育,建立共融文化,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提供全面的支援。學校成立「學生支援小組」,成員包括副校長、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訓導主任、輔導教師及駐校社工,定期與教育心理學家舉行會議,為有需要的學生設定合適的支援計劃。學校靈活運用「學習支援津貼」及採用多元化的支援模式,包括增聘支援人員,推行各種不同的訓練課程及小組活動。為加強班主任及科任老師了解個別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及安排適切的支援和輔導,支援小組與班主任及科任老師交流有關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商討支援措施。本校重視家校合作,支援小組建立恆常溝通機制,定期與學生家長會面,讓家長了解子女的學習情況,共同支援他們的學習和成長。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 |
家校合作 |
1. 校方與家長緊密聯繫,並透過家長教師會舉辦研討會、工作坊等,加強家校交流和合作。<br>2. 每年舉辦「家校同心齊送暖」,探訪荃葵青區獨居長者。<br>3. 組成家長義工隊,積極支援教師的非教學工作。<br>4. 撥款設立獎學金及助學金。 |
校風 |
校風純樸、紀律嚴明。學校素來重視學生品格培養,特設公民教育及倫理科,建立學生積極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本校推行雙班主任制、大姐姐計劃,為新生適應提供支援。除社工外,有輔導組、升學及就業輔導組提供服務,也有多位修女專責靈育培訓。 |
學校發展計劃 |
1. 促進學生自主學習。<br>2. 培養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及抗逆力。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1. 成立STEAM課程發展組,繼續推動教師專業發展,務求在課程設計和教學技巧方面,自我完善。<br>2. 教師進行課堂研究及安排聯校教師發展活動,推動教師專業分享,互相切磋,使本校成為持續發展的學習社群。 |
全方位學習 |
1. 本校設三十多個課外活動學會組織,又設立四社,讓同學發揮團結合作精神。<br>2. 學生積極參與校內校外活動,如班際英語戲劇比賽、聯校說話訓練、校際辯論比賽、校際朗誦節、校際音樂節、葵青區校際運動比賽。<br>3. 本校著重發展學生潛能、服務社群的經驗,舉辦放眼社會義工服務計劃,讓中三學生都能在社工指導下接受訓練及完成自擬服務計劃。過去十六年,本校參與葵青區青少年社區服務計劃比賽,屢獲殊榮,得獎隊員更有機會到海外考察交流,擴闊其國際視野。<br>4. 粵語辯論隊獲第18屆基本法盃新界西賽區分組冠軍及全港季軍,亦獲2023年扶輪鳴辯盃中學生辯論賽全港冠軍。<br>5. 運動方面,21-22年本校游泳隊在葵青區校際游泳比賽女子丙組及乙組三個項目獲得冠軍。<br>6. 本校學生於「築動你想像」多媒體創作大賽2023獲得亞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