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中一至中三級的數學科及科學科以英文為學習語言,以加強學生應付新高中的能力及為未來升學作好準備。為提昇學生語文能力,本校重視培養學生閱讀及寫作的興趣和習慣。學校選購適合學生的閱讀材料,並制訂策略以推動閱讀及寫作風氣。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要照顧學生多元的特點和配合廿一世紀本港培訓知識型人才的需要,本校特別注重高階思維訓練和解難技巧培訓。在教學法的運用上,本校採用電子學習教材及難題為本的學習取向,促進學生思考、推理和解難的能力和技巧。培養終身學習的基礎,在於學生能發展獲取和建構知識的能力。又以主題教學統整知識、技能、態度和情意四大範疇內容,打破以科目為本的框架,除英文及數理外,增加選修科,增加學習興趣和多元性,不同科目老師選擇能配合的主題作跨科的教學合作。又著重學科知識能力的遷移,滲透生活事例(如疫病預防、反恐戰爭、經濟萎縮等)讓學習過程顯得更切身和有意義。每循環周均設閱讀課,推動閱讀風氣。全新設計圖書館,藏書量豐富,更能鼓勵學生閱讀。安排一系列圖書讓各班大量借閱,全年安排師生好書介紹、作家講座、書展等,並鼓勵學生參加閱讀分享、作家講座、書展等校外活動。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3X。 學校為高中同學提供十多個不同的選修科目,以配合學生不同的學習興趣、能力和需要,以及應付社會上的需求。<br>2. 課程重點:本校課程發展計劃,以課程委員會制訂的政策為基礎,配合學校現有資源和優勢,彈性地發展切合學生需要的校本課程,推動關鍵項目的發展,為學生提供所需的學習經歷,培養他們的共通能力。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本校努力營造多元學習模式,包括電子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採用教學調適及功課策略,以照顧學生的學習多樣性。校方同時為學習上有需要關顧的同學提供支援,例如功課輔導班、課後英語學習小組,提升學習信心及動機。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致力建立共融、關愛校園,以「全校參與」模式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為他們提供適切的支援以提升學習效能。本校負責協調各類支援的融合教育委員會,成員包括副校長、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曾接受特殊教育訓練的教師及輔導員、社工、教學助理及教育心理學家,透過跨專業合作按個別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提供評估、轉介及個別學習計劃;校方亦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家課、測考調適。同時,本校靈活運用學習支援津貼增聘導師及教學助理,並外購專業服務:讀寫能力訓練、言語治療服務及職業治療服務等。學校更安排興趣小組、成長小組及生涯規劃探索活動,讓學生發揮潛能,融入校園,回饋社群。學校更重視家校合作,安排家長小組定期聚會,教育心理學家提供專業講座,共同支援學生成長需要。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本校安排學習小組予非華語學生以學習中國語文及文化,並透過本地學生帶領本土文化遊、社區服務等讓非華語學 |
家校合作 |
家校合作組透過定期舉辦聯誼活動、家長教育課程、工作坊、開放課室、家長日、週年大會等等,凝聚家長、促進家校溝通。家長代表可經家長教師會或法團校董會向校方提供意見。 |
校風 |
本著聖經真理推行全人教育,建立學生正向的人生態度。校風純樸、紀律嚴明、嚴中有愛、活動服務並重,我們推行訓輔合一、雙班主任制等政策,促進教師參與,有效建立學生成長支援網絡。同時,藉推行各項品德培育計劃、各種獎勵計劃和學生領袖培訓計劃等,建立學生自尊自信,行善愛人。 |
學校發展計劃 |
(一):推動學生參與 提升英語閱讀能力。<br>(二):統整創科教育 提升創意解難能力。<br>(三):建立正面價值 深化情緒社交教育。<br>(四):感恩上主帶領 邁向豐盛二十周年。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學校自評及發展委員會負責統籌教師的專業發展,除鼓勵專業進修外,亦定時舉辦各種研討會、友校交流及分享會。 |
全方位學習 |
本校設不同學生服務組織,包括:學生會、領袖生、英語學會、圖書館大使、校園電視台、學社、輔導領袖生及基督徒團契,並提供多個學會讓學生自由參與,享受校園生活。此外,本校設立多支校隊培訓學生參加校際比賽,包括:中文辯論、英文辯論、合唱團、古箏樂團、田徑、長跑、排球、籃球、羽毛球、室內賽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