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語文科作為核心科目,學校積極投入資源及作出支援,讓學生透過日常學習、聯課活動、跨學科活動及課後活動等提升學生在讀、寫、聽、說方面的語文能力。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1. 籌劃以學生為本課程,讓學生有更多學習機會,發揮所長。<br>2. 積極鼓勵教師運用以學生為中心的學與教模式,讓學生更能深入掌握課堂所獲取的知識、技能和態度。<br>3. 因應社會需求,提供香港中學文憑課程以外的認可資歷,在常規課程以外開辦具啟發性和趣味性的科目,從不同角度啟發學生多方面的才能。<br>4. 本校積極推廣閱讀風氣,以提升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2X。 選修科目:旅遊與款待、視覺藝術、設計與應用科技、資訊及通訊科技、體育。<br>2. 課程重點:學校積極發展校本及大專直通銜接課程,讓學生在應付公開考試科目外,同時掌握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技能、豐富其個人的品德和修養,並於畢業後能即時投身專業工作或入讀副學位/高級文憑課程。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本校採用全校參與照顧學生個別差異,延續初中的融合教育政策,根據有系統的支援流程,安排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融入校園生活。學校每年舉辦親子迎新日,邀請家長參與親子溝通工作坊及相關講座,讓學生能盡快適應及融入校園生活。本校亦全校採取雙班主任制,為學生提供全面的關顧。<br>學校針對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技巧和輔助工具,為學生設計合適的教材。全校積極推行自主學習,鼓勵學生在課前備課,有助減少學生的學習差異。學校在教學環境上,發揮同輩互助的精神,透過協作學習的方式教學,按學生的能力及才能分配不同的角色,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中都有參與,及按自己的角色進行相關的課堂任務,建構友愛及關顧的校園共融文化。 |
模式融合教育 |
因應學生的個別差異和特殊教育需要,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讓每一名學生都能發展潛能,亦促進全校師生互相尊重個別差異,共同締造共融的校園。透過不同校園共融活動,營造正面、互相接納的校園環境。<br>本校採取及早識別及支援有特殊需要學生的措施,為學生提供更全面的照顧及作出適切安排。學校更為教師提供特殊教育相關的專業培訓,加強教師及早辨識和及早支援學生需要。亦每星期設定期會議,跟進及檢討學生的學習及支援,檢視學生的課堂表現及學習情況,讓老師明白學生的需要,並作出適切的協助。本校重視家校合作,建立恆常溝通機制,了解學生的需要,共同商議有關支援學生的策略。本校共設有兩名註冊社工,輔導與支援學生及家長在學習及生活上的需要。<br>本校更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校內特別考試安排,如延長作答時間、放大試卷、使用電腦讀屏及電腦輔助軟件閱讀試卷等,並按專家評估報告協助申請公開試特別考試安排。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 |
家校合作 |
連繫家長與校外機構,給予學生龐大的支援。 |
校風 |
建立正面的學校文化及校風,以提倡「全人教育」的理念。 |
學校發展計劃 |
請參閱本校網頁之「學校發展計劃」。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協助教師了解學校的目標及政策,從而促進教師的共同推行與實踐,並加強教師對學校的歸屬感,提升團隊精神。透過舉辦「教師發展日」,為教師提供支援,鼓勵教師參加各項工作坊、講座及研討會,增加教師於校內及校外交流的機會,以互相參考、合作,提升教師在學與教範疇上的效能,並增進教師在班級經營與輔導、敬業精神與態度等層面的能力。 |
全方位學習 |
全方位學習旨在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機會,也就是在實際環境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及藉著與各階層、各行業人士的接觸來學習。<br>1. 安排學生到不同機構探訪或體驗,好讓學生能把學科知識應用於真實環境中,並通過實踐來獲得學習經驗。<br>2. 邀請在不同範疇的專業人士到校主持講座和安排活動。學校也可以安排學生到這些人士的工作地點參觀,以擴闊學生的視野。<br>3. 參加與學科有關的展覽、比賽或籌辦社區活動等,讓學生能夠在活動中應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並且通過小組工作及協作而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