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中一至中六有部分班級的部分科目進行英語延展教學活動,以英文教材輔助學習。<br>本校鼓勵師生課後用英語溝通,特設英語茶座,為學生創設使用英語的機會,並透過中英文閱讀計劃、辯論比賽、話劇表演、說故事等校內校外活動,讓學生全方位學習語文,培訓學生掌握「兩文三語」的能力。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本校推行自主學習,透過課堂活動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獨立判斷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又因應學生的需要設計校本課程,採用發現學習、專題研習方式進行學習,減少抄寫性質的功課,並用多元化評估方式來促進學習,增強學習效能;課室設有觸屏電腦、特大觸屏電視、實物投影機,配合多個網上教學平台,以高科技支援學與教。本校重視德育,提倡尊師重道、服務社群的精神;同時也積極建立良好的閱讀風氣,推行廣泛閱讀獎勵計劃、閱讀自學計劃、好書選舉、語文閱讀室、閱讀分享會及好書推薦等活動,各科也設有閱讀教材推動閱讀,讓學生從閱讀中學習。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2X及3X。 開設十多個不同學習領域的科目,包括數學延伸部分M2。<br>2. 課程重點: <br>(1)重視德育,積極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及國民教育,培養愛國愛港青年。<br>(2)重視英文學習,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及學習機會,讓學生接觸英語。<br>(3)積極培養學生在STEM方面的發展,初中開設人工智能課程;又透過課後活動及大型比賽,促進學生發揮創意,並學習相關的技能和知識。<br>(4)施行一生一體藝,培養學生對音樂和運動的興趣,讓他們發揮潛能。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設雙班主任加強學生輔導與品德培育。加強閱讀、誦讀等措施,協助學生提升語文能力。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採用「全校參與」模式推行融合教育,成立學生支援小組(成員包括副校長、統籌教師、中英數科任教師、教學助理等)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並安排教師報讀融合教育相關的課程,以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本校靈活運用「學習支援津貼」及其他校內資源,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支援,包括聘請融合教育導師及融合教育助理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支援,同時,外購言語治療及職業治療服務,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訓練。<br><br>我們亦透過課程設計、多元化教學策略、優化分層課業、功課及測考調適等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提升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習成效。本校亦與教育局及校本教育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士緊密協作,定期進行個別會議及學生評估,並邀請家長參與會議及工作坊,共同為學生制定個別學習計劃,定期檢視計劃成效,讓家長掌握有效照顧及教導子女的技巧。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舉辦共融校園活動;及增聘人員及/或增購翻譯/傳譯服務以促進與家長的溝通。提供沉浸課程 |
家校合作 |
本校早於2004年成立家長教師會。家長教師會每年均舉辦不同活動,例如懇親會、親子旅遊、各種興趣班等,推動家校合作。家長教師會每年出版兩期會訊,促進家校溝通。另外,本校也積極邀請家長參與陸運會等學校活動,並採用電話、面談等方式,加強學校和家長的聯繫,希望藉此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成長環境。 |
校風 |
校風淳樸,紀律嚴明,結合訓導與輔導。學生留校午膳,通過輔導、常規課堂、課外活動及多個制服團體,實踐全方位學習,培養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對學校的歸屬感,發揮多元潛能。 |
學校發展計劃 |
以學生為本,實踐全人教育。提出六個導向:<br>1. 學習; 2. 品格; 3. 健康; <br>4. 人際; 5. 規劃; 6. 專業(工作準備)。<br>統整生涯規劃、學生輔導、品德教育、學生成長支援、學習支援等,由班主任進行小組輔導,實施個別學生輔導支援,落實以學生為本的關愛文化。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本校定期安排教師專業發展活動,鼓勵教師參與研討會、工作坊,並回校與同工分享。本校亦參與「校本課程支援計劃」、「優質學校改進計劃」及「學校自評、校外核實及持續發展」計劃。本校著重科組集體備課、觀課交流、觀摩,並邀請專家學者為顧問,促進教學與教師專業成長,並主動外出分享經驗交流心得(如由教育局主辦的活動、中英數科教師到北京參與示範課等)。另外,本校亦參與不少研修班及專業培訓課程。 |
全方位學習 |
設立多個學會及小組,開展多元化活動(包括體育、藝術、興趣、學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