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以英語授課(EMI),並設拔尖補底班。初中英語課以小班教學,以增加學習效能。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1. 追求卓越學業成就:研發創新教學,如「學思達」、「正向管教」,引導學生自學,追求卓越成績;<br>2. 注重學生全人發展:培育學生作謙遜無私的領袖,建立互相尊重與共融的學習環境;<br>3. 強調關愛與信仰:基督徒老師關顧學生身、心、靈成長;<br>4. 培養學生國際視野:透過招收非華語學生、接待來自奧地利,意大利及德國交流生、舉辦國際文化周、各地遊學團等活動,為學生建立國際交流網絡;<br>5. 推行STEAM教育及推廣綠色校園文化:把STEAM的學習元素帶入校園,培育學生以多角度思考問題,發揮創意,解決問題;同時積極推廣綠色校園的文化,教育學生珍惜資源,以行動回饋社會;<br>6. 全校推行生涯規劃教育,培養學生計劃人生的方向。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3X。 2023/24年度開設應用學習 (中四級)<br>2. 課程重點:每月會舉行多次全校性英語活動,提升學生以英語學習的興趣。設有英語學習角,為學生提供不同英語學習遊戲及活動,亦安排外籍英語老師為學生進行口語訓練,增強學生說話的信心。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中一至中六級設雙班主任制,提高教師與學生的比例,為照顧初中學生英語學習,按學生的能力分組教學,以減低學習差異。同時,亦在課後安排「功課輔導」給不同需要及特別照顧的學生;安排學科拔尖補底課程,使尖子可被提升,能力未及的同學可得到幫助。本校安排不同學科老師接受訓練,並會照顧學生的個別學習需要。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致力建立共融及關愛校園,以「全校參與」模式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特殊教育學生支援組」成員包括副校長、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師、輔導主任、曾接受特殊教育訓練的教師、學校社工及教學助理。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師及學校社工為教師提供支援。此外,本校靈活運用「學習支援津貼」及「有特殊教育需要非華語學生支援津貼」,配合其他資源增聘額外人手(包括教學助理),以及外購專業服務。本校亦按學生的特殊學習需要提供學習、家課和測考調適、情緒輔導、職涯規劃,透過跨專業合作幫助學生成長。本校非常重視家校合作,定期安排專責教師與家長溝通。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設立國際文化學會及翻譯服務小組。 |
家校合作 |
家長教師會<br>簡介:<br>1. 本校成立家長教師會,藉此成為家長與學校溝通的橋樑,使家校合作行之有效。<br>2. 了解家長們對學校的期望,達致家校相連,攜手培育下一代。<br>3. 提供平台讓家長給予積極正面的意見,提高教學效能,並合力改善學生的福利。<br>4. 每年選出家長校董代表出席校董會會議,讓家長能參與學校的決策和發展。<br>5. 藉家長教師會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如:會員周年大會、家長學堂、家長小組、親子同樂日、燒烤活動、親子接力賽、家長興趣班及家長義工聚會等,增加家校之間的接觸,建立互信關係。 |
校風 |
本校採用訓輔合一的模式,從積極正面的角度幫助學生成長,同時亦致力家校合作,改正學生行為。另設「自勵計劃」,讓學生有計劃地自我改進,將功補過。本校鼓勵學生藉服務別人,以達成自我成長。推行「一人一職」及義工計劃,藉此鼓勵同學服務別人,培育關心別人及貢獻社會的領袖素質。 |
學校發展計劃 |
請參閱學校網頁:https://www.stcc.edu.hk/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學校重視教師發展及培訓,除為老師提供校內培訓外,並每年撥出資源設立培訓基金,資助老師進修。與教育局及其他大學合作,提供專業支援。 |
全方位學習 |
本校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推行「全人發展獎勵計劃」,讓學生於「智能發展」、「體藝發展」、「社會服務」及「德育及公民教育」四個範疇廣泛地計劃中學生涯的學習歷程,同時設立各類培育領導才能的服務團隊、鍛鍊體格的體育校隊、培養興趣的學會及興趣小組,讓學生體驗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本校更致力推廣共融文化,舉辦多國文化體驗活動,藉此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共建和諧社區。<br><br>本校每年亦設約一星期的「全方位學習日」,旨在讓學生走出課室,於真情實景中體驗和學習及擴闊學生的國際視野。學生可按自己的興趣挑選活動,包括靈育栽培、學術探究、文化保育、山區服事、校隊訓練、升學就業等;地域從本地及東南亞,而且遠至歐洲及美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