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本校實行母語教育同時,亦著重兩文三語,初中開辦以專業決定教學語言班別,因應學生能力,逐步於初中各科目加強英語應用能力,實行英語延展教學活動,以便學生在高中階段以英語學習。<br>為了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學校建立學習英語的環境,英文科以小班教學。透過小班教學,增加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及應用英語的機會,同時老師亦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個別指導。並由外籍老師進行會話訓練,舉辦多元化的英語活動,讓學生能活用英語。<br>為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中一級部分班別推行以普通話教中文。本校每循環周的第二及五日為英語日,第四日以普通話宣佈,以增加學生接觸英語及普通話的機會。本校積極推展英語話劇、作家講座、書展及閱讀獎勵計劃、致力落實「兩文三語」政策。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希望通過學校教育讓學生擁有良好閱讀能力,德育培養及運用資訊的能力。以學生為本,提供全面及均衡的課程,包括:安排跨越教室的學習,讓學生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成長。鼓勵發展思考能力的策略和活動,通過引發興趣、獨立思考、討論和驗證,令學生懂得思考。並積極推行閱讀教育,促進學生從閱讀中學習,每年舉辦閱讀獎勵計劃、早讀計劃,培養閱讀風氣。學校致力發展多元的學與教策略,成立學習策略組及電子學習組,組內設有多個科目的教師代表成員,為推行自主學習及電子學習提供支援及意見。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2X及3X。 每位高中學生可選修兩至三科選修科,學校共提供超過100個組合。<br>2. 課程重點:STEM教育,中四藝術服務,中一至中二級德育及公民教育。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教學上注重處理學習差異,課堂上安排小組學習活動,學校設有拔尖補底政策。本校參加中學學習支援計劃,為有不同學習困難的同學提供專業輔導、個別學習計劃及特別的測考安排。本校是教育無邊界伙伴學校,透過啟導計劃支援學生在英語及生涯規劃的發展。 |
模式融合教育 |
學校成立學生支援組,成員包括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特殊教育需要支援教師、訓輔組主任、學校社工、教育心理學家及全職教學助理等。另亦運用「中學學習支援津貼」,統整和彈性調配校內資源,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支援服務。學校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同學提供的支援措施,包括中、英和數學課後輔導教學,為有言語障礙的學生提供個別言語治療,為手部肌肉發展較弱的學生提供個別職業治療,為有需要的同學安排延長考試時間,為嚴重聽障學生購買及借出無線調頻系統,為自閉症、過度活躍症、有精神健康需要同學提供個人輔導、小組輔導。<br>學校透過個案工作處理學生情緒、學習及行為問題,使他們達到預期的學習指標評估及個人學習計劃。學校亦舉辦家長教育活動,促進親子關係及促進家校協作,每年亦為家長安排面談或諮詢活動,用以建立及評估輔導安排。學校亦安排家長及老師參加培訓課程,讓他們了解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同學的學習特性,從而配合學校的措施。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 |
家校合作 |
本校家長教師會成立於2002年4月,成立目的為加強家庭與學校的聯繫、增進家長與教師的溝通,以及討論和協助改善學生的福利。此外,本校校董會成員亦包括兩位家長代表,藉此提高家長對校政的參與度。 |
校風 |
採用全校參與、訓輔合一的輔導取向,營造關懷、積極及融洽的校園氣氛,同時透過「年度德育主題」、「核心價值」、「正向教育」、「七習慣」的推行,協助學生建構正面的價值觀,並將所學實踐於日常生活中,成為快樂成功的青少年。 |
學校發展計劃 |
2022年開始開辦專業決定教學語言班級,學生有更多機會以英語學習不同的科目,學校將致力支援及推動以英語學習,為邁向全專業決定教學語言班級努力。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學習技巧及英語學習。學校致力發展電子學習及STEM教育。透過不同的電子學習渠道,例如電子學習平台及電子課室,讓老師可運用不同的電子教材、網上討論及評估系統,更容易地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同時能讓學生更有興趣及有效地學習。此外,本校透過STEM的校本課程,進行跨學科知識的整合,讓學生體驗親自創作的樂趣,從而發掘其潛能,藉以啟發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透過不同的獎勵計劃及支援服務,加強學生的正向價值,促進健康成長。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本校為不同年資的教師訂立各階段的專業發展方向、知識、技能和態度,鼓勵老師持續專業發展。此外,我們也注重老師有關教學的專業發展及非教學的興趣培養。本校曾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推行《優質學校改進計劃 - 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優質學校改進計劃 - 中層管理》及本年度《優質學校改進計劃 - 觀課與議課》,透過觀課推動教學進步。 |
全方位學習 |
強調發展學生潛能,除開辦學術、興趣、音樂、體育、美術、制服隊伍等多類型活動,透過外地交流、多元經歷培養領袖才能,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現有超過30多個活動組。全方位學習節,讓學生能跳出課室學習,增廣見聞,引發學習興趣,延伸課堂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