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本校重視兩文三語培育,初中部分班別在數學科及綜合科學科以英語作為教學語言;高中按學生修讀科目及語文能力以英語或母語教學。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1. 各科課程均致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訓練學生思考能力。 <br>2. 推行多元化教學活動,使學生能活用所學知識。設有學習活動日,進行不同形式的全方位學習活動。<br>3. 推行自攜電子學習裝置(BYOD)計劃,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2X及3X。 學生可增修數學科延伸單元二及應用學習課程。<br>2. 課程重點:為配合社會趨勢及教育需要,學校積極發展校本課程,包括佛學與人生、STEAM、攝影禪、歷史寶中尋等。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1. 現有21位老師已接受融合教育培訓。 <br>2. 舉辦共融大使訓練計劃及相關活動,以建立一個互助互愛的共融環境。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以「全校參與模式」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統籌及執行工作由學生支援組負責,成員包括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融合教育支援老師、學校社工、學生輔導員和教育心理學家,定期舉行個別學習計劃會議及個案會議,與科任老師、家長、學生進行跨專業會談,訂定學習、家課和測考的調適,幫助學生設計具體可行的支援計劃。<br><br>學校成功申請「優化校本教育心理服務」,教育心理學家駐校30天,按學校和學生的需要提供全面的個案跟進和介入服務,並協助學校強化預防和發展的工作。學校又運用學習支援津貼增聘額外人手,包括教學助理、學位教師及學生輔導員,亦運用津貼外購適切的專業服務,加強對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在課程調適、學習策略、朋輩支援、課後學習的支援,並致力建立共融文化,透過不同活動促進學生認識和尊重個別差異,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及協助他們融入校園生活。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 |
家校合作 |
1. 本校對家教會極為重視,期望透過家校合作,分享經驗,互相支援,拓展家長網絡,反映家長意見,為校政發展提供意見。 <br>2. 每年舉辦「新生家長日」、「中一家長之夜」、「學行評估日」和各類家校活動,使家校建立有效、互動的合作關係,從而給予學生最恰當的指導,共同培育未來社會棟樑。 |
校風 |
1. 學校重視品德發展,提倡「五自教育」,旨在建立學生健康的自我形象,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自治、自學和自我評估的能力,致力建立純樸校風,以及校園互助互愛的優良文化。在師生共同努力下,有關工作獲家長及社區人士認同與肯定。 <br>2. 學校設有訓導組、輔導組、德育及公民教育組、課外活動組等,推行多項領袖訓練及獎勵計劃,以推動學校的品德教育。<br>3. 推動啟發潛能教育,提升學生的歸屬感及自信心。 |
學校發展計劃 |
本學年關注事項: <br>1. 深化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邁向自主學習3.0。<br>2. 深化啟發潛能教育,培育正向思維。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1. 參加香港中學校長會「自主學習學校約章」計劃,進一步提升老師的教學效能。<br>2. 積極發展專業學習社群,推行同儕觀課及共同備課,並開設公開課,與其他學校同工交流。 <br>3. 以師友制(Mentor System)輔助新入職教師,提升教學和課室管理的成效。 |
全方位學習 |
分學術、體藝、服務及興趣四大類別,以發展學生各方面的潛能;推行「一人一體藝服務」計劃,每名學生必須參加至少一項體育、藝術及服務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