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道中學
樂道中學

新界沙田美林邨

秉承校訓「誠信好學」的精神,致力為學生提供德、智、體、群、美、靈的教育為辦學宗旨。培養學生的品德和基督教價值觀;鼓勵學生發揮潛能,勇於承擔,積極進取,服務社會。

Secondary School Profile

校監/學校管理委員會主席 曾健和先生
校長 王志偉先生
資助種類 資助
授課時間 全日
學生性別 男女
辦學團體 樂道中學有限公司
宗教 基督教
創校年份 1962
校訓 誠信好學
學校佔地面積 約 4,000 平方米

中一 -
中二 -
中三 -
中四 -
中五 -
中六 -
家長教師會會費(年費) $120(一次繳付)
學生會會費 "$15"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 特定用途收費$450(中一至中五);$300(中六)
其他收費 0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53
全校教師總人數 60
學歷及專業培訓 (佔全校教師人數%)
教育文憑 87%
學士 0%
碩士、博士或以上 42%
特殊教育培訓 42%
年資 (佔全校教師人數%)
0-4年 33%
5-9年 13%
10年或以上 54%

中一班數 3
中二班數 3
中三班數 4
中四班數 4
中五班數 4
中六班數 3

中一至中三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中國語文、數學*、科學*、生活與社會、科技教育、中國歷史、普通話、宗教教育、體育、音樂、視覺藝術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
中四至中六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中國語文、數學(延伸單元一)、宗教教育、地理、經濟、物理、視覺藝術、旅遊與款待、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中四、中五)、應用學習、未來技能培訓課程(中四、中五)、體育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數學(必修單元)、公民與社會發展、化學、生物、資訊及通訊科技、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

語文政策 本校實行母語教學,中英兼擅,於初中設普教中組,並於初中數學科及科學科進行英語延展教學活動。透過「學校起動」計劃第二期及優質教育基金撥款成立校園電視台,推動語文學習。此外,學校亦設立英語活動中心,舉辦英語日、英語話劇訓練;設早會時事分享,中、英文早讀時段及廣泛閱讀計劃;鼓勵學生參與中、英、普朗誦比賽等活動,培養學生掌握「兩文三語」的能力。
學習和教學策略 1. 老師因應學生能力與需要而設計「校本課程」及分層課業,設立「課後學習支援計劃」及校本資優課程,以照顧學習多樣性。 2. 推展混合式學習,安排多樣化及趣味性的學習活動,加強師生互動,提升學習效能。 3. 透過加強預習,優化電子學習,提升學生學習動機,開展自主學習。 4. 設立「全方位學習時段」,配合社會的發展需要,讓學生「走出課室」,透過參觀、考察、研習營、服務學習等,使學習與生活結合。 5. 透過老師同儕觀課、共同備課及持續進修,提高學與教效能。
校本課程 1. 選修科目:2X及3X。 2X及3X。本校開設10個選修科、未來技能培訓課程、兩個應用學習課程及數學延伸部分,學生可按個人能力及興趣選擇不同科目。<br>2. 課程重點:a. 配合不同學生能力與需要,設計「校本課程」,收拔尖補底之效。 b. 於初中有系統地指導學生進行「本地考察專題研習」,各科配合教授有關的知識及技能,實行跨課程語文學習。 c. 學校為部份高中學生報讀「應用學習」課程。課程超過40個,涵蓋創意學習;媒體及傳意;商業、管理及法律;服務;應用科學;工程及生產六個學習範疇,讓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志向選讀合適課程,以作為多元發展。 d. 設校本資優課程,提名學生報讀由大學及資優教育學院舉辦的資優課程。 e. 於初中設科技教育科,推展校本STREAM課程,例如︰機械人課程及相關的學習活動,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及解難能力。 f. 優化宗教教育課程,強調基督教中生命的價值及意義,培養學生尊重生命。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1. 編排校本核心及延伸課程,以照顧不同能力的學生; <br>2. 提供課後學習支援,照顧學習差異; <br>3. 設立不同類型的獎勵計劃,例如「樂道獎勵計劃」、「每月之星」、「最佳進步獎」、「我做得到計劃」等,鼓勵不同能力的學生努力學習; <br>4. 於全校各級中、英、數主科推行小班、小組教學,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 <br>5. 透過雙班主任制、「伴我同行計劃」及「關愛大使計劃」,推廣校園關愛文化; <br>6. 提名學生報讀由大學舉辦的資優課程。
模式融合教育 1. 本校以「尊重差異、建立共融」為原則,以全校參與的模式,透過學校政策、文化建立及支援措施三方面互相配合,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安排合適的支援。<br>2. 在政策方面,本校成立「融合教育政策組」,由副校長(學與教)作統籌,檢視學校整體融合教育的規劃及發展。在執行支援工作方面,本校成立「融合教育學生支援組(SEN)」,由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特殊教育支援老師、輔導員及學習支援老師專責跟進個案,並按每位學生的獨特性,為有特殊需要學生提供適切及全面的照顧。<br>3. 在文化建立方面,為增強老師、學生及家長對融合教育的認識及關愛文化,本校除了舉辦不同類型的師生講座及家長工作坊之外,亦設立「樂融TEEN地」以推動融合教育活動,包括「樂融小組」午餐聚會、參觀及服務等。<br>4. 在支援措施方面,本校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下列支援措施:學生個案跟進、評估轉介、測考調適、陪伴學習、個別學習計劃(IEP)、言語治療、學習提升小組、社交訓練小組、生涯規劃等。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聘請非華語教學助理,照顧學生,加強與家長溝通;提供中英文通告讓學生清楚接收學校訊息;舉辧體驗活動,讓學生認識中國文化及香港的特色。
家校合作 本校非常重視家校合作,早於一九九六年已成立家長教師會,透過不同活動,促進家長與老師之間的聯繫。定期舉辦家長日,讓家長了解學生在校的學習情況。此外,家長教師會亦舉辦工作坊、專題講座及親子活動。透過老師、學生和家長的積極參與,培養和諧的親子及師生關係。家長亦組成義工隊為學校提供服務和支援。
校風 校風純樸,校規嚴謹。學校特設全職駐校牧師牧養學生,培育學生在靈性上的發展。學校於中一至中六級實施雙班主任制,加強對學生的照顧。又為中一至中三級學生安排留校午膳,好讓同學能有更多時間使用學校設施及參與活動。<br>本校連續多年獲得「關愛校園」榮譽,透過推行「成長新動力」、「伴我同行計劃」、「我做得到計劃」、「樂道大使計劃」及「關愛大使計劃」等,讓學生融入校園生活,發展潛能,提升自信。
學校發展計劃 1. 課程建構、更新與優化,提升學生共通能力,豐富學生學習經歷。<br>2. 照顧學習多樣性,提升學生自學能力。<br>3. 加強價值觀教育,建構身、心、靈健康校園。<br>4. 建立學生健康的生活模式。<br>5. 讓學生認識基督教信仰,建立正確價值觀,提升心靈健康。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學校非常著重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自2007年開始與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合作,成為夥伴學校,推動教師專業發展。學校配合教育最新趨勢,積極舉辦和參加多元化的教育專業講座和工作坊,亦推廣同儕觀課文化,提升教學質素,建立學習型組織,推動學校持續發展。
全方位學習 本校設不同類型(體育康樂、制服團體、社會服務、學術修養、休閒興趣、宗教靈育、文化藝術)的活動小組給同學參與;近年組織單車隊及劍擊隊,與區內小學共建學習社群,使學生從協作關係中得到裨益。透過系統性訓練,培養傑出班會幹事、社幹事及學生會委員,成為優秀領袖,實踐公民責任,服務社群。<br>此外,學校在課堂時段推動「全方位學習」及設立制服團體與學會時段,發展學生潛能,提供更多跨學科學習機會,使學習與生活結合,培養學生共通能力,藉此建構具質素的學習歷程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