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我們重視學生兩文三語的發展,致力營造豐富的語言環境。初中科學科以全英語授課,數學、歷史、生活與社會、地理、音樂的部份單元亦以英語授課,增加學習英文的機會。我們增撥資源,聘請5名外籍教師,增加學生接觸和運用英語的機會,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1. 我們重視建立學生的自學習慣,鼓勵學生課前備課,課堂展示,課後反思。我們深信要將課堂還給學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這樣學生才真正學會學習,熱愛學習。因此我們自中一起全面推行「自主學習」,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學成果,並設計多元化學習活動,讓學生透過小組協作提升學習效能。<br>2. 我們更推行「一運動」,讓同學建立「一個目標:入讀大學;一個承諾:潔身自愛;一個習慣:天天閱讀」,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業及人格上成為出眾的尖子。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2X及3X。 詳情請瀏覽https://fkyc.edu.hk<br>2. 課程重點: <br>(1)跨科校本自主學習課程:教導學生個人的自學策略和培養他們自學習慣。並設有組長訓練,既教導領導小組的技巧和方法,亦提升學生的個人領導能力,幫助他們在小組中發揮協調的角色,學習分工解難及激勵團隊士氣等。<br>(2)八大核心價值課程:透過班主任課,幫助學生認識本校八大核心價值:誠實、正直、謙卑、感恩、犧牲、寬恕、接納、欣賞。<br>(3)自我領導力課程:根據美國管理大師Stephen Covey的著作<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發展具校本特色的「自我領導力課程」,幫助學生有系統地建立7個良好的學習及生活習慣,使學生最終達致「個人成功」,「公眾成功」及「平衡的人生」。<br>(4)世界教室:安排學生到境外考察,曾到訪加拿大、德國、日本、新加坡等地,進行學術、體藝、生涯規劃交流和領袖訓練,培養全球觀和拓闊視野。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1. 本校在全校各級推行自主學習,鼓勵學生課前備課,積極投入課堂。各級各班均採小組合作學習,課室座位排列成T型4人一組,刻意安排不同能力的學生建立異質小組。組員互相支援,共同學習,透過交流、分享和討論,合作完成課堂任務,發揮以強帶弱效果,善用學生學習差異,以促進彼此學習。<br>2. 本校設有中、英、數躍進班,供各級有需要學生參加。不同學科老師亦於課後及假期舉辦各種學習活動,增潤班及支援計劃,幫助不同能力的學生,提升他們學習表現。 |
模式融合教育 |
1. 本校致力建立共融文化,以「全校參與」模式支援有特別教育需要的學生;本校亦調配資源,為學生提供適切和多元化的支援服務,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及協助他們融入校園生活,發展潛能。<br>2. 學校與駐校社工及教育心理學家緊密合作,支援在學習及學校生活上有需要的學生,並為不同能力的學生提供適切的學習支援。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 |
家校合作 |
1. 本校十分重視與家長的溝通和合作,每年定期安排家長日及家長晚會,使家長能與班主任及各科老師會面,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此外,學校亦會透過家長手冊、家長通告和救恩家書讓家長了解學校的措施和發展。<br> <br>2. 本校家庭學校會積極舉辦家長活動及組織家長義工,與學校攜手培育新一代。 |
校風 |
本著基督「信、望、愛」的精神,實踐「啟發潛能教育」的理念,從而建立互相關懷、樂觀進取、喜悅和諧的校園文化。推動學生參與校政,與學校一起管理校園。重視培育學生的靈命及人格,讓他們成為正直、有誠信、樂於承擔的人。 |
學校發展計劃 |
我們致力拓展專業學習社群,讓教師掌握全球教育趨勢,實踐團隊教育使命。我們延伸學生自主學習向度,培育他們積極求學的精神。我們採用全校參與模式,推動核心價值教育,發展學生社交情緒能力,培養他們的正向人生觀。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1. 設立校本培訓機制,安排教師持續進修,推行「教學啟導夥伴計劃」及「共同備課計劃」,團結同儕夥伴,提升教學素質。<br>2. 本校亦獲世界知名大學,包括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及香港大學的教學及研究團隊支援本校教師學習最新教育理論及發展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又安排教師在本港、國內及海外作學術交流,拓闊視野及掌握世界教育趨勢。 |
全方位學習 |
管弦樂團、合唱團、手鈴、手鐘、舞蹈、樂器班、劍擊、乒乓球、手球、籃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瑜伽、地壺、越野跑、游泳、器械健體、花式跳繩、韓語、辯論、校園電視台、領袖培訓、橋牌、中文學會、英文學會、數學學會、科學學會、商業學會、電腦暨航空學會、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學會、地理學會、歷史學會、藝術學會、體育學會、音樂學會、機關王、時裝設計、國畫、沙畫、桌遊、義工隊、敬拜隊、團契、幼稚園工作體驗、FIG社企(STEAM創科達人)、扭氣球班、水彩畫、魚菜共生小組、大自然體驗小組及閱讀推廣小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