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中一至中六級推行母語教學,其餘班別大部分的科目(中文、中史及普通話科除外)亦會進行英語延展教學活動。為營造豐富的語境,設週三普通話日及週五英文日,並同時舉辦英語日營、英文週、英語護照計劃、英普午間活動及英普學生大使計劃等,且又會定期出版學生英、中文文集,以延展相關的學習經歷,並提升學生的兩文三語能力。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在學教規劃方面,提供三維架構(知識、技能及價值觀)的課程,配合學生需要,作出剪裁調適,建構自主學習模式,同時配合全校教室安裝電腦、投影機、電子白板及WiFi900計劃,推動課堂內的電子互動學習。在學習效能方面,在中一級設有「學習技巧」講座,教授學習工具、筆記整理及記憶法等技巧,並開設初中通識教育科作為培訓學生研習能力的主軸,而其他學科則作氛圍上的支援,共同打穩學生的研習基礎,祈以為高中各式的校本評核活動作出更周詳的準備。在閱讀策略方面,在中一級設「閱讀策略」講座,教授瀏覽方法及找出重點句的竅門,並同時推展「閱讀星級奮進計劃」,以培養定期借閱的習慣,且更設有初中中、英文科指定讀物,以及《校本閱讀工作紙》,依此再配合教師的早會推介及學生的閱讀分享,祈以構建良好的閱讀風氣。在照顧差異方面,課程發展明悉核心部分,並著力設計校本教材,滲入分層課業概念,同時兼重進展性及總結性的評估,讓學生適時檢視所學。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2X。 包括:中國歷史、歷史、地理、經濟、物理、化學、生物、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資訊與通訊科技、視覺藝術。<br>2. 課程重點:銜接課程:設中一級中、英、數綜合人文及科學銜接課程。<br>課後支援:透過校本、區本及關愛基金課餘託管試驗計劃,提供初中課後中、英、數增潤班。<br>藝術發展:設中西樂團、合唱團、步操樂團、民歌結他班及舞蹈組等,提供多元化的學習經歷。<br>交流學習:每年舉辦內地或海外考察團,擴闊眼界視野。生涯規劃:每年舉行生涯規劃日及高桌晚宴,介紹升學及就業資訊。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照顧學習差異不是要求學生達到劃一的學習水平,而是要了解他們不能學得好的原因。就此,本校會在部分班別安排分組教學或協作教學,祈以發揮師生比例的優勢;且又推行多元化的課業,製作「分層」模式的校本教材,祈使有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均能持續獲得成功經驗。與此同時,本校又會因應學生的個別需要,提供考評的調適,使其能更有效地發揮自身應有的水平。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已符合教育局「推行融合教育的教師專業發展架構」所訂的要求,且又會透過取得的專業評估資料或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成績等,初步了解學生是否有學習困難。若有學生被教師識別出有言語障礙的表徵,融合教育小組便會將有關個案轉介予駐校言語治療師或教育局言語及聽覺服務組,並同時會為該學生開啟〈學生支援紀錄冊〉,以便繼續跟進。與此同時,本校又會善用教育局的相關撥款,如課後學習及支援、多元學習或新來港兒童津貼等,為學生提供抽離式的針對性課程。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舉辦共融校園活動;及增聘人員及/或增購翻譯/傳譯服務以促進與家長的溝通。 |
家校合作 |
本校設有家校合作組,並配合家長教師會推行家校合作活動,如進修班、興趣班及各種親子活動等,而學校發展資訊則會透過網頁、講座及刊物向家長發送。 |
校風 |
本校校風純樸,培育與輔訓並重,並取得國際啟發潛能教育學校終身成就大獎、卓越關愛校園獎及連續18年榮譽獎、安健學校獎、健康學校銅獎、可持續發展學校金獎及綠色學校優異獎等,深受社會人士的認同。其次,全人教育課在本校已紮根多年,而學生普遍的心理質素均有顯著的提升,並在面對困難時,也能更從容應付,而當中更有一些本身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在經過全人教育的培育後,能成功突破自身的學習障礙,建立快樂的人生。此外,本校在中一進行了「輔導領袖生」計劃,讓中四至中六級的學長為中一級的學弟籌辦一系列的班團活動,從而建立對班及學校的歸屬感;亦設計了不同的獎項以鼓勵學生,如品德行為大躍進、總有你鼓勵等,以肯定正面的行為;且又開展了「感動侯中」社會服務計劃,讓高中班別的學生以班本形式參與社會服務,如賣旗、清潔海灘及探訪老人院及幼稚園等,使之能親身了解各階層人士的需要,並培養樂於助人的性格。 |
學校發展計劃 |
本校靈活運用各種資源,致力優化學教素質與學生多元才能。至於學校發展計劃(2021-2024)的關注事項,在學教方面,推動「自主學習」,透過強化學習循環(「預習-展示-討論-回饋」)。同時,深化校本課程規劃,以及增潤課程配合國家安全教育,並完善評估模式;在培育方面,培養學生正向價值,以提升個人自信,並豐富其生涯歷程。另一方面,突顯學生領袖角色,強化其責任感及成就感,以建立共融校園,並增強親子關係,利導家校合作。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本校教師有75%持有碩士博士學位、100%持有學士學位及96%的老師已接受師資培訓,且又透過觀課、評課及發展網上資源庫、試題庫與學習平台等,構建學習型團隊,並逢週一課後定期進行集體備課,而學年終則舉行學習圈分享,以提升學教效能,而累積的心得亦編成教師文集出版。 |
全方位學習 |
本校設有忠、信、仁、禮四社,並有學術、興趣、體育及服務四個類別的學會,並會舉辦學術週、閱讀週及才藝匯演,且又會舉行境內的全方位學習活動,乃至國內與海外的交流團。<br>此外,本校連續十八年奪「關愛校園」大獎、連續八年奪得「最佳閱讀風氣學校」大獎、香港學校朗誦節女子及男子英文詩歌獨誦冠軍、男子粵語詩詞獨誦亞軍、第二屆國際徵文比賽一等獎、全港最佳英文作者金獎、港澳盃數學比賽銅獎、屯門文藝協進會屯門區舞蹈大賽金獎、「紅牆花蹤──饒宗頤文化館攝影比賽」學生組冠軍、香港學界體育聯會學界比賽冠軍、新世界地域中學校際室內賽艇比賽冠軍、校際游泳比賽女子丙組200米自由泳冠軍、模型火箭車比賽一等獎及最佳學校表現獎等,可見本校不論在學與教或體藝發展上,皆成績輝煌,叫人鼓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