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本校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但亦強調兩文三語之重要性。(詳情請參閱2023/2024學年的開設科目及2024/2025學年擬開設科目的資料。)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教師循循善誘,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本校近年加強推行混合式教學及電子學習,教師透過不同的網上學與教平台,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除著重學業成績及培養閱讀風氣外,教師亦安排各項多元化活動,提升學生各項共通能力。提供多元化課程,為學生升讀本地或海外大學作出準備。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3X。 並無文科或理科之分別,組合方式十分彈性。<br>2. 課程重點:開設的高中選修科目,均為主流科目,配合學生升讀本地或海外大學。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設學生支援組,由靈修事務、學生輔導、訓導、職業輔導、課外活動及德育和公民教育各負責老師組成,統籌有關工作。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致力建立關愛、共融校園文化,以「全校參與」模式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適切和多元化的支援服務。學校成立學生支援組,由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作統籌,成員包括輔導教師、升學就業輔導教師、中文科教師、社工和教育心理學家,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及家長提供適切的支援;為加強教師對融合教育的認識及提升專業知識,校方鼓勵教師參與教育局主辦的「照顧不同學習需要」培訓課程,更邀請駐校教育心理學家為全校教師提供培訓;此外,本校靈活運用「學習支援津貼」,增聘融合教育教學助理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課後功課輔導班。本校按照「全校參與」模式照顧個別差異,推行正向教育策略以支援學生的特殊學習需要及應試技巧;又外購專業支援服務,如言語治療以協助有言語障礙的學生發展溝通和語言能力,及註冊社工為特殊學習需要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支援服務;同時,校方會按個別學生的需要,作功課及測考調適。本校重視家校合作,建立恆常溝通機制,定期向家長報告學生的學習進度及成果。我們透過不同渠道,與家長一起商議有關支援學生的策略,關顧學生的學習和成長。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學校鼓勵教師進修非華語中文教育課程,使教學策略與時並進。 |
家校合作 |
家長教師會已成立二十五年,每年定期舉辦各項活動。 |
校風 |
簡樸生活,務實作風,使學生能和睦相處。設有學生支援組,策劃及統籌有關活動。 |
學校發展計劃 |
本校投放大量資源於高中課程發展,為學生進升大學作出準備。開設的高中選修科目,均為主流科目,配合學生升讀本地或海外大學。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由專責委員會統籌有關工作,每年均邀請專家為本校老師安排專業發展活動。 |
全方位學習 |
有超過40個學會,活動內容多元化(包括管絃樂團、話劇、學術、電腦、藝術、辯論、社會服務、制服團隊、球類運動),培育學生全面成長。 |